編按: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於2017年5月31日舉辦名為「顛覆時代 運籌帷幄」領袖研討會,請來一眾企業翹楚分享如何在顛覆時代中保持競爭力,講者包括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湯復基博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資深戰略諮詢師黃冉童先生、香港特斯拉汽車香港、澳門及台灣地區區域總監范菁怡女士、阿里巴巴香港有限公司業務及營運經理文成樑先生、萬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文振聲博士、攜程旅行網副總裁及首席行政官施琦先生,本文為黃冉童先生當天的演講內容:
華為科技有限公司主力發展基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術,而我今天的演講也會以此為主題。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華為,很多人都用過華為的手機,但究竟華為是在做什麼的呢?現在就用些數字說明。直至現在,華為已經在全球近150個首都部署4G網絡,所謂4G就是現在的第四代手機網絡,大家用來打電話、上網的技術,而華為就是在運營商背後提供技術支撐的。每一年我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去年就投入了600億人民幣,研發雲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同時也涉獵到電子教學、電子化健康、智能城市、智能工廠等基礎應用。未來,華為希望與更多不同的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專業領域的優勢。
感知、互聯、智能
華為對未來的判斷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萬物感知」,例如牙刷裝有感應器,當有蛀牙時,感應器就會探測得到。再舉另一個比較不可思議的例子,早前我們在德國找到一個甜菜收割機,價值不菲,要價100多萬港幣。這部大型收割機機身裝有120個感應器,不但能探測甜菜的甜度,還能智能檢測機器是否需要維修。可見從前我們難以想像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一些物件已經具備了感知能力。
第二個層次是「萬物互聯」,大家比較熟悉的當然包括了智能手機,每個手機都能連接上網,另外有不少汽車廠商都在考慮把汽車連接到網絡。除此以外,互聯也可應用於海關鎖,如果經海關檢查後離港,只要能保證行李在運送途中沒有打開過,到達目的地後便不用再費時檢查,效率大大提高。要達到這個目的,要做的只是在鎖上放置一張不怎麼耗電的SIM卡,加上裏面的探測器,當海關鎖被打開,它就會馬上聯絡管理單位,目的地海關便會重新檢查行李。這種互聯將會超乎我們想像。90年代,住家裏都有電話機,手機剛發明的時候,人們都質疑:「我都已經到家了,還需要手機嗎?太愚蠢了。」可沒想到,現在很多人回家已經不用電話了,只拿着手機。可見只要它(新技術)方便,加上價格下調,未來將會非常普及。
最後是「萬物智能」,現在我們已經有很多智能的東西,包括城市管理。內地公安局有一個小程式,能夠錄取偷車賊的行為。沒有一個偷車賊會走過去直接把車偷走,他一定會從後面走過來,繞一個圈,再從前面走過來,多繞一個圈。那人工智能怎麼幫忙呢?從多個偷車賊的路線,它學習到偷車的模式,如果下次街上的攝影機拍到有人以這個路線走路,它會馬上報警。這是我們所說的「萬物將會變得智能」。目前這技術已經在應用了,所以大家到深圳要小心(眾笑)。
今天我們要說說數字革命,其實這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需求。需求其實是無窮大的,尤其我們做通訊的公司。大家都在家裏用過mp3,30兆的檔案大概可以儲存到一首歌,基本上可以認為質素沒有什麼損失。聲音如此,圖像卻不然。現在最高清的視頻是8k,但這大概只可以還原現實世界的30%左右,而人們對精細度、對感知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他希望在電視裏看到的影像跟現實生活一樣,不會失真。這是用戶體驗的驅動。
另一方面是技術,只有技術才能實現幻想中的場景。今天我們從通訊公司的角度出發,用實際例子談談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其實這些技術也不是很「高大」,但確實有很多實際用途。
5G,第五代移動通訊,是人類通訊史上第一種為各行各業而設計的。3G、4G都是為人和人之間的通訊而設的,其實3G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手機可以上網,當時的設計是9.6k,原意是用來發電報的,誰知道3G面世的時候,已經沒有人發電報了。5G大概在2018年就有一部分可完成,現在希望各行各業能提出需求,放到標準裏去。目前有三個大方向:
連接數,如果你家裏的牙刷全部要上網的話,現在的4G是不夠的。3G一個基站大概可以支援幾百個用戶,4G則是以千為單位,而5G因為密度較高,無法以基站作單位,每公里大概有一百萬個單位,連接數大概能擴展一千倍。做應用的朋友能發揮想像,想想有什麼東西能連接上網。從各個不同的場景來看,包括跑步的鞋,也可以裝上SIM卡。如果未來很便宜的話,很多人也會在寵物身上裝SIM卡,這個很正常,很多人都消費得起。為什麼以前不行呢?因為小狗戴的頸環如果要裝SIM卡,就會耗電,可能不一會兒就沒電了,所以5G一定要解決耗電量的問題。這個不是負擔能力的問題,這是技術的問題。我們看到很多像眼鏡、汽車可能都會上網,工廠裏面的叉車、轉運箱基本上都有連接,從一個廠區到另一個廠區,半成品的運送都有記錄在案。
所謂時延,就是我在這邊說「喂」,你在另一邊聽到,中間隔了多久。時延比較難解釋,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用4G網絡開車,網絡告訴你前面有人,要停下來,你大概還要滑行1.4米,而5G網絡就大概只需要2.8厘米,這可能已經是生與死的區別。這目前只是一個理論值,因為網絡的傳輸是端到端的,從中環中心,傳送指令給在屯門的車,這網路是很長的。我們現在希望屯門的基站能夠有一個智能雲端,可以從基站直接傳送指令,達到實時的目的,可以避免事故發生。從時延來說,是從3G的100毫秒到5G的1毫秒。1毫秒是什麼概念?工廠裏的切片刀等機器傳感的要求是3到5毫秒,所以1毫秒不會影響到這些器械的反應速,可見5G技術在未來智能工廠的應用非常大。
速度方面,現在說的是理論值,3G大概是14兆,4G是150兆,而5G在一間房間裏固定速率大概是10G。固定速率的意思是你家裏的東西是不能動的,現在家裏有裝寬帶的人都知道我們有一個數據機(modem),香港的帶寬是1G的,以後就算你住在海島上,不能為你拉一根線,我也可以在附近的基站把數據給你打過去,讓你享受10G的帶寬。這技術在菲律賓十分適用,菲律賓有7000多個島。
大數據的不同用法
以上是通訊的發展,而雲技術的用途也非常廣,我最想說一個概念,以避免大家的誤解。今天的Facebook、阿里巴巴、攜程,他們都是用雲的,Facebook、Google、亞馬遜他們都是原來搭了一套IT系統自己用,用着用着有時候到了晚上發現自己不需要那麼多,就把多餘的賣出去,這個商業模式稱為雲。很多人都認為雲技術是技術公司的專利,其實不是,現在已經有大量公司使用這種技術,例如最近德國奧迪的自動駕駛項目就應用了華為和德國電訊公司做的雲。
再來是大數據,它有很多很多用法,簡單來說就是從數據掘取價值。華為主要服務電訊運營商,所以我從電訊車的角度舉一個例子。在線商城非常清晰你在買了什麼,也清晰了解你的消費習慣,但若然沒有你的允許,他不能拿到你的位置信息,電訊運營商卻自然有你這個信息,像上海聯通就把整個城市網格化,然後實時拍賣廣告牌。例如,這幢大廈有一個大廣告牌,它就把廣告牌邊上的100×100米的人流分析了,告訴客戶這裏有一些年輕人,他們都很喜歡體育,那麼系統就會向各品牌拍賣,告訴代理商說:「我這裏有100多個高價值的人,你要不要賣廣告?」這樣說好像有一點奇妙,但是這已經在互聯網上應用多年。不過,我們現在能把數據挖掘出來,是利用了電訊運營商的網絡,把位置精細化。還有一點,說出來大家可能有點擔心,就是可以把大家上網的所有路徑分析下來,就是你在手機程式買了哪雙鞋,去了哪家賓館,其實都能分析下來。每個企業都會發掘自己所需資料,電訊業有自己的優勢,所有專業企業都是他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數據有何價值。
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也是很多,華為目前做的是任務式的人工智能,給它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讓它執行,但其實已經很難。你可以想天馬行空的功能,但真正實行不容易,例如我們正在做兒童教育機器人,一個科技企業總不能把東西做得像玩具,它一定要有用。所以我們去了一家美國大學,找了一位研究情緒識別的教授,情緒識別就是用高清的鏡頭,看着小孩的表情,就知道他有沒有在聽。你問小孩今晚你要做三道題,他說:「好吧。」語音識別會理解成他答應了,但情境識別就知道他其實不想做。人工智能在具體的行業有十分多學問,真正要做好並不容易,華為作為基礎技術供應商,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平台,然後利用專業公司的技能把它轉變成有用的技術。
除此以外,我們亦跟很多工廠探索VR和AR的應用,主要從時延和帶寬兩方便提供技術支援,例如遠程微創手術,就要把時延的問題處理好。
數碼化為各行各業帶來了衝擊。最近華為與中國交通部合作,解決公路安全的問題,減少晚上高速公路上發生的車禍。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車輛之間的通訊、車輛和路邊站之間的通訊、高速公路配有精密系統、加上大數據等等的技術,形成智能交通的解決方案,即使晚上駕駛時出現問題,例如疲勞駕駛,甚至路燈壞了,交通意外的死亡率也能降低。另外,傳統企業又能如何應對數碼化呢?已以化工業為例,就有中介公司應用3D打印技術,先為客人訂製模具,再交由化工廠生產,可見近一、兩年傳統化工業也逐漸跟上數碼化的步伐。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中東的採油業,他們正面對兩個問題,油價下滑,而且石油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取得。於是採油公司大量應用無線傳感器,一個油井就配上八萬個傳感器,靠大數據分析石油的位置,大大提升開採石油的效率。
最後,要給想邁向數碼化的公司提三個建議。第一,管理層的思路要改變,最好總裁是新上任的,部門主管也剛剛換過,原因很簡單,因為原來主管們手上的數據一定是不願共享的,而數據化轉型正正是做數據的工程。第二,在技術上做適當的投資,量力而為,根據自己產業的特點作準備。第三,準備人才,應用新技術。
講者介紹
黃冉童先生是華為公司商業與網絡諮詢部的資深戰略諮詢師,於2001年加入華為公司,先後從事售後技術支持、國際產品行銷、國際市場營銷、商業諮詢、戰略諮詢等工作。自2008年以來,他深度參與了與國際頂級組織的知識合作工作,如: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下屬的寬帶委員會、GSMA等,他長期和業界同行一起,針對行業趨勢,行業挑戰和解決方案等問題進行探討,共同推動行業與政策制定者的對話,推動ICT轉型的順利進行,在數字智能社會發展、工業互聯網等議題有深刻理解。
延伸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