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OECD的學習羅盤2030

我們深信教育已不再只為精英服務,而是能夠幫助每一個人,充分發揮他或她的潛能,發揮他們的能動性,以應付將來環境、經濟、社會等無法預測的挑戰。學生於成長期間,家庭及學校應提供一個正面的價值觀教育給孩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15年開啟了一個名為「2030未來的教育和技能」(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的計劃。他們假設學生於2018年開始接受教育,直至2030年這12年期間,探求學校會為這位青少年提供什麼教育?於是該計劃提出兩個問題:

(1)學生將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來塑造和使他們身處的世界變得繁榮?

(2)系統如何有效地開展上述所說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簡言之,就是說2018年入學的孩子,學什麼?教什麼?怎樣教?

OECD學習羅盤2030

一群學者反覆思量這兩個深層次的問題,2018年OECD另一個相關的研究項目「OECD學習框架2030」(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也開始了;到2019年,「OECD學習羅盤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終於誕生。

學習羅盤的組成部分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以素養(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為中心,透過「預期─行動─反思」的循環,建立學生的轉型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這些轉型素養有三,它們是創造新價值、調和緊張局勢和困境,以及承擔責任。

學習羅盤是學生可以用來尋找人生方向的工具。我們明白每個學生所具備的條件不同,例如他們的已有知識、學習經歷、性格、家庭背景等亦不同,這些因素會使他們的學習過程,以及達至最終福祉(well-being)的快慢有所差異。面對未知的將來及挑戰,OECD就以「學習羅盤2030」作為引領方向,倡議學校教育應為每位學生能掌握且善用自己的學習羅盤,積極參與所處的社會與世界,關注每一位學習者為未來做最好的準備,成為一個「轉型行動者」(agent),對周圍的環境與自身的福祉產生積極影響,成就人類社會的共同福祉(collective well-being)。

OECD又提議學生通過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學會承擔責任;透過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建立轉型素養。發揮「邊做邊學」(learning by doing)的優點;最後將轉型素養滲入課程,裝備學生應付未來的挑戰,從而發展培育學生「能動性」(student agency),讓學生有能力應付日後所面對不明朗的情況。

發揮學生能動性

世界各地對「能動性」的理解和解釋各不相同。學生「能動性」(student agency)或有譯作學生的「能動力」。OECD有學者謂韓語中創造了一個新術語,能準確地傳譯「學生能動性」的概念。其實從韓語(학생주도、학생주체)再翻譯為中文,那就是「學生主導」。

學生能動性的概念,正是源於OECD 2019年推出的一份文件(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Conceptual learning framework)。文件指出學生能動性的概念紮根於以下原則:學生有能力和意願積極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周圍的世界。

學生能動性的定義是設定目標,反映並負責任地做出改變的能力。這是關於實踐而不是被實踐;塑造而非被塑造;並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和選擇,而不是接受他人的決定和選擇。OECD特別指出態度和價值觀日益融入課程框架中,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

多元智能之父Howard Gardner教授的提議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多元智能之父」Howard Gardner教授指出,培養學生能動性意識(a sense of agency)是非常重要。縱觀歷史,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動性的強烈意識。他們多遵循習俗,按照吩咐去做事。這意味學生面對變化和挑戰而不知所措。

有見及此,他認為:(1)為學生成為社區甚至乎全球化的公民而做好準備;(2)提供人類價值觀和模式;(3)幫助所有年輕人培養那種曾經僅限於精英的能動性意識;(4)確保增強個人能動性和目的感,兩者與社會的目標相結合;(5)幫助年輕人適應新技術,同時引導他們以適當和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這些技術;(6)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巨大的挑戰,提供工具和指導,使所有人都可以在他們的人生中繼續學習,珍惜過去和現在有價值的東西,同時準備好迎接意想不到的挑戰。

Gardner認為我們應教育下一代,推動個人及共同福祉。但他擔心人類能否學會和平與合作地共處,為共同福祉而努力。

結語

我們深信教育已不再只為精英服務,而是能夠幫助每一個人,充分發揮他或她的潛能,發揮他們的能動性,以應付將來環境、經濟、社會等無法預測的挑戰。筆者參閱了OECD多份文件,認為學生於成長期間,家庭及學校應提供一個正面的價值觀教育給孩子,讓孩子在思考及發揮能動性的時候,可以作出一個合適的決定或做法。

2023年入學的孩子,學校教育應為年輕人做好就業準備,學生能掌握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發揮能動性。12年後的2035年,他們會否成為一個積極、負責任的公民,對國家懷有溫情與敬意,建立人類共同福祉?如果我們沒有將價值觀摒棄於課程外,答案是肯定的。

劉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