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戲曲的功能與文化價值〉
文化通過文字傳承,有完整系統的中國文字可追索到商代的甲骨文,從出土的甲骨可發現占卜書辭中未刻的朱文字跡,也知道那時用以書寫的已是柔軟的毛筆。當刀契約作為普遍應用的書寫工具,毛筆柔軟的特性便產生了書寫中不同的表現形態。隨着書者在提、按、頓、挫、疾、徐、迅、緩不同的組合,通過韌性強、柔軟而滲水的宣紙,墨色線條多樣的變化,以墨線切割大小不同的黑白塊面,呈現書者在書寫時的濃烈情懷,創造出動人心弦的傳世作品。
晉人尚韻
傳世書法家有相同的特質,很深的文學修養、高尚的品格和文字藝術的領悟。不同時代的書法反映不同時代的文化,魏晉南北朝因曹氏父子的喜好,促成了楷、行書的發展,皇象的章草帶動了草書的繁衍。百年的南北對峙,在嚴酷的政治現實中,世家大族需要的是心靈解脱,他們擺脫了繁瑣的經學,崇尚遊心自然、清談玄道、高邁俊逸、灑脫清遠,書法便以陰柔為基調,含蓄蘊藉,寓俊宕於清逸,柔中帶剛,鍾繇、索靖、二王都能展現這些精神氣韻。
唐人尚法
唐代科舉取士,吏部以身、言、書、判四項能力考核考生,先看書判,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再察身言,身、體貌豐偉、言、辭辯方正,四者合格方為及第。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提倡書法教育,設弘文館,任書法名家為書學博士,專門培養書法人才,書法從而進入普及、成熟、繁榮的發展頂峰。綜合了書寫的法度、法則,不單是條框束線,更重要的是內在與行為標準,對自然、天道、真理的領悟,天人合一的追尋。唐代書家對前人的書法進行了總結,在書法結體和用筆方面實行了規範化和精微化。唐楷尚法,提倡「法」當為書法之生命,無「法度」便無「書法」。唐代楷書範本最多,也是學書者必經的一個學習壁壘。
宋人尚意
宋朝積弱,倡導「學書消日」,蘇軾有「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宋人不計工拙,以寫意、隨心、游息來抒發精神的自由,書法只作為寄寓情懷及不得志的宣洩。宋代書家為求擺脫唐法的束縛,追求魏晉時的韻趣,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已極不相同,沒法如魏晉般尚玄學、樂清談、沖淡神遠,故轉而從率直、放縱、不羈、恣意、天真中尋找出路,「適意無異逍遙遊」,宋代書法尚意。黃庭堅的無平不陂、米芾的臣書刷字正便是明證。
元明尚態
書法到了元明,偏重摹仿,注意字的形態。趙孟頫:「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故元、明兩代多以唐人筆法寫魏晉人書貌,傾重字形的刻意求工。元明書家欠創造性,但如文徵明、趙孟頫等融會哲學、美學、文學、繪畫等元素,凝聚着儒家文化觀念,其優雅精緻的文人氣息和蘊含廣博的歷史韻味,仍然是極有魅力對後來學者仍有一定的啟示。清梁巘《評書帖》中謂元明尚態,但也有如楊維楨、張雨、倪瓚般傾向於隱逸、疏離政治、強調孤峭獨立,反映出特立獨行、夭矯別出的氣質,敢於大膽突破,形成或奇崛、或荒率、或簡峭的風格,獨辟蹊徑,亦頗能打動人心。
儒釋道與書法
儒家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庸尚和,書法着重筆墨與章法,筆墨線條的分割、排列、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輕、配重、濃淡、平衡,筆畫間的映帶,點畫間的牽制、生發、襯托、大小、參錯、此渲染,是「中」、「和」意義上的平衡,是「和為貴」的價值觀。清人鄧石如論書提出計白當黑「字面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與淮南子「有生於無,實出於虛」何其吻合。
書法中有陽剛之氣,也有陰柔之美,更有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瀟灑奇逸,陰陽互濟,更是道家對立與統一的思想體現。佛家修為是從修養的漸悟到靈徹的頓悟,禪宗謂「書中有禪、禪機通書」、「心手雙暢,物我兩忘」,進入的是精神境界。永禪師真草書千字文千多遍,選其中滿意的800餘本分送淅東各禪院,也給後世留下了珍的書法範本。
書法是藝術,蘊含豐富的華夏文化,有儒家的平和中正、道家的飄逸逍遙、佛家的空靈自在。「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書法透視了書家的修養和品格,「書以載道」學書者宜在文化素養、品格價值、民族精神中持續磨鍊,努力不懈。
〈華夏文化的載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