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新政府上任的教育隨感

趁新政府尚未上馬之際,這裏試從普通業界角度聊聊應景的隨感。

臨近七‧一新政府上台前夕,過去一段時間內坊間已有大量文章時評,就新政府施政提供多元化和寬廣的意見和要求;本欄的同文中的評議文章亦不乏高質量分析。趁新政府尚未上馬之際,這裏試從普通業界角度聊聊應景的隨感。

教育施政難度高

教育與其他施政一樣涉及資源分配,加上又是公眾甚為關注的範疇,故教育施政難度與其他部門並無分別;尤其施政對象除市民、業界和僱主外,還有中央政府和未來的社會。單從利益相關者來看已是盤根錯節的複雜,要理順談何容易!

其次,教育事務垂直地扣連著社會上每個階層,從基層至最高點。任何人在任何一個時空都有位可介入並擔當持分者角色,基本上無人會同教育毫不相關的。所以教育特別難攪得好,況且教育成果往往要在多年之後方可見到,難收即時掌聲和紅利。

第三,教育是很花錢的,資源花了又未能即時見效;真正最先得到好處的多是接受教育的市民或其家庭。其他人或機構想得些好處,不是要配合就是要影響政策,從資源流動過程中分享利益。反之若規劃後稍有失誤,整個社會不是嘩然就是口誅筆伐,動輒上綱上線地施壓。雖然過去20多年來,早已有人修訂明言過,教育投放是「投資」不是「開支」,但堅持己見地對教育施政加以攻擊的卻仍是無日無之。

綜合起來說,負責推動教育的官員動輒得咎是應份的,想有掌聲就難矣。幾屆政府以來在物色教育局長時都是困難重重,本文刊出時原則上仍是未知新任局長誰屬。上屆政府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說話:「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這個說法拿來做口號尚還可以;事實上教育與政治,難以分開。

第一個隨感就是,欠了一點政治手腕,多好的教育政策都行不通!

教育與做生意很不相同。做生意的明確目標就是要賺錢,教育的目標雖也明確,但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對教育目標卻有不一樣的詮釋。教育有眾多持分者,其利益未必是同向的,甚至會是完全反向。就算利益一致,對於政策實施的感受與其帶出的即時反應,往往在不同持分者之間是截然不同的。簡單如安排功課和測考,學生和老師的觀感就很不同吧。近期TSA的分歧正反映出同屬成人的教師與家長的差異;甚至屬於同一類別的人也會基於價值觀而有天淵之別的取態。更糟糕的是,同一個人會因站在不同位置或在不同時空下,都會持有相反的意見。

這是社會對教育政策諸多紛亂回應的根本原因,似乎無法求大同存小異。為政者可否拿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教育遠景給社會大眾呢?自從教改推行以來,遠景的圖像是有的,但不同持分者的爭取往往帶來政治火頭;由於要處理這些而出現不少短期措施,有時這些措施根本不符合香港教育的長遠需求。

隨感之二就是,幾時才有一個帶領全社會營造到共識的領導力量呢?

社會上有種人的身份是家長,而家長社群的特徵就是不停流動著。他們的利益訴求多數與社會向前發展的方向不一致。但以往政府卻引入的「家長的選擇」作為管理的手段。若認為家長的選擇的份量比教育專業角度更為重要,那就要盡快提升家長的水平。現況有不少基層或中產的家長的判斷,不是罔顧兒童教育需要就是過於自我中心。

第三個隨感就是希望政府花更多心力去經營家長資歷需求,通過大眾媒體教育令家長或準家長了解,如何擔當才可做個合資格的家長,凝聚力量培育好社會的下一代。

對新政府在教育範疇的期望,就是在現況中帶出一些好的改變。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