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虐兒事件又再次成為新聞,當局也說希望加快強制通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立法程序。在學校,不時會面對相關情況,而且情況個個不同,很多時候需要時間深入調查才能清楚了解學生家庭實況,在這裏簡單說說一些情況。
留心上學狀態
本人曾經服務過不同區域的學校,發現每次出現虐兒或疑似個案時,都需要考慮幾個情況,首要的是必須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但是怎樣才能了解呢?這個只能靠平日觀察,以及班主任有多留意和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是日常學生回校時,儀容是否整潔,精神表情是否有異樣,會不會總是愁眉苦臉。
為此現時我也會與社工早上站在大堂,留意學生上學時的狀態,因為早上回校的樣子很難騙人,可說是最真實的心理面貌。試過有一次,看見一個學生,每天都由家長接送,但本年開學不久,看見孩子愁眉深鎖,幾天之後仍沒改善,於是問一問家長,發現學生升上高年級以後,因為默書溫習不足而只能取得低分數,這可說是他重大的挫折,所以心中不快。這些情況,一般老師、家長開解一下,便能夠解開孩子心結。
很多時不少個案都是由班主任發現學生身上有明顯傷痕,從而揭發虐兒事件,當細問之下,可能家長是直接施虐者,有時候家庭背景或較複雜,可能是家長的男女朋友,或是補習社、託朋友照顧託管等情況亦時有發生。
學校是調解者
當然,遇到疑似個案,首先要檢視學生的傷勢及受傷部位,如果是頭部或重要部位、傷痕太深等必須當機立斷,即時報警處理,以及帶學生到醫院驗傷。但是家長也是子女教育的持份者,而且教育是長遠的工作,故此並不會希望純粹把犯事者繩之於法,而是成為調解者,協助家長和學生,提供合適的渠道讓家長調整管教方式,才能有效幫助孩子。
比較多的情況是雙職家長,因看見孩子有時候過於頑皮或不受教,一時情緒失控而忍不住打傷孩子。回想本人的小時候,自己也算有點頑皮,常常也吃「藤條燜豬肉」,第二天手腳都是傷痕,老師也見怪不怪,因為那時老師也可拿尺子打手掌。然而,社會進步,對兒童的保護多了,尚有一些家長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而仍然接受這種管教模式,偶然遇上較年長的祖父母照顧者,還會說上一句「如果佢唔乖呢你同我打佢啦!唔緊要呀。」我聽到只有苦笑回答那是犯法的。簡單來說,很多時是管教模式問題,只要家長願意接受參與一些管教課程或多與社工老師傾談,定下一些管教計劃,慢慢就能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當學校因為學生安全而報警後,會容易令家長對學校產生不信任,甚或遷怒怪責。學校亦需要於事發時即時衡量輕重,是否需要事前通知家長。有些情況家長本身也有很多自身的問題,或是已經失去照顧孩子的能力,他們如果得知學校在未經同意下採取行動,可能會情緒激動,產生激烈反應,或是以後不再與學校進行商談,這些都是學校不希望發生的。故此,回到最初提到的是平日的工夫,如果學校中有社工或老師與家長有良好的關係,發生這些事情時,第一不會容易錯下判斷,第二是容易營造復和的機會,這才是孩子的最終福利。
全日制上課有必要
然而,我們的社會必須不斷問清楚自己,究竟有否善待兒童?不要只是被動的希望監察、避免虐兒事故,反而應正面地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環境給他們。如早前發布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提及善用課時、學時,提到為孩子創造空間,究竟這些空間又會否被功課、練習,或是操練性質的興趣班填滿,還是可以讓孩子自行選擇喜歡的事情去做?
學校真的需要重新思考時間表的編排,安排有意義的活動。然而,防疫措施底下,縱有構思,亦難以推行。現時對學生最好的,是盡快讓他們全日制上課,家長有時間處理其他事情,免除所有關於學生疫苗通行證的限制,參加任何活動,吃飯、唱歌、打球。
記得那天重陽節,剛巧離開圖書館,臨進入升降機時瞥見一對婆孫,職員跟婆婆說,孫仔沒有疫苗通行證不能進入,沒法子啦。婆婆不知就裏,也不知怎樣處理。只見孫兒把書從袋中拿出來,交給婆婆替他交還,不能借閱。我走進升降機,在想:我們對孩子真的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