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聯繫匯率

從這幾年黑暴顏色革命和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情況看,美國若攻擊香港的金融必然是全方位,也未必有底線。防衞固定匯率會大量消耗外匯儲備,抬高本地利率,打擊金融和實體經濟。

俄羅斯中央銀行稱,目前已有來自12個國家的70家銀行加入了俄羅斯的支付訊息系統(SPFS),目的是迴避美國切斷俄與SWIFT連接的金融制裁。在技術上並不困難,難在美國會阻止。因為加入了SPFS,便可能被美國從SWIFT逐出,故此參加的銀行都擔心,俄羅斯也不敢透露參與者的資訊。這樣的擔心,不但會使其他銀行觀望,而且參加的銀行亦不會積極使用俄羅斯系統。後者還是一個備用系統,遠遠不能替代SWIFT。美國通過它的1級2級制裁還是主宰着國際金融體制。不單止是美元的流通,其他貨幣國際支付仍需要SWIFT系統的中介。因而美國若像對付俄羅斯那樣對付中國及中國的香港,且措施可能比對俄更為嚴厲,中國不易對付。

港元掛鈎美元 或成金融攻擊漏洞

中國優於俄羅斯是還有香港這個自由港,和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但美國制裁首先便打擊香港。內地可以像俄羅斯實施外匯管制,穩住內地的資金,控制外匯。內地經濟規模巨大,外匯儲備深厚,也與不少國家保有緊密的貿易關係,不易為美國所切斷。對付美國的金融制裁勝於俄羅斯,可損失困難仍會不少。

香港的金融體制高度依賴美國和美元,聯繫匯率是對美元的硬掛鈎,匯率不能變動。受外來衝擊時,傳統做法是放美元收購港元來維持港元匯率,加利息作進一層保障,這將消耗外匯儲備。香港儲備不少,還有內地支援,當可守得住港元與美元的匯率掛鈎。但利息高企,加上金融危機的心理預期,股市等港元資產必大跌。經濟受困,若只是短期衝擊,猶可堅持,長期而言,經濟影響巨大。

若美國從SWIFT排除香港,香港不能用美元,也不能經SWIFT系統作國際支付結算,情況便不同。香港在內地支援下,可用離岸美元支撐聯繫匯率一段時期。可美國的2級制裁會排除其他銀行(包括在港外資銀行)與香港的金融交易,封閉美元的供應,並且把美元從香港抽走。加以市場心理預期,可導致民間的資金流失。香港不能採外匯管制,沒有美元供應,聯繫匯率崩潰,形勢會極其惡劣。香港金管局說有備案應付,但聯繫匯率一旦失去美元供應便沒法運作。讓港元與人民幣掛鈎,港元容易失去自由兌換的價值。

人民幣或許將來可替代美元,但短中期內不能。美國衝擊香港,當然會在人民幣國際化之前。香港還是要急謀良策。

固定匯率制不易防衞

香港的聯繫匯率是對美元的硬掛鈎,再進一步是用美元來直接替代和取消港元,退一步便是與美元脫鈎,變成浮動匯率制。本身的性質是貨幣局體制,固定匯率制相近於黃金制。國際上有先例,最突出的例子是阿根廷的經驗。

阿根廷在1990年採取貨幣局的制度,當地貨幣比索與美元固定在1比1的兌換率。用100%的外匯儲備支撐固定匯率。早期貨幣局制度成功地抑止高通脹率,推動經濟增長。但其後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政府和民間借貸增加,反映經濟增長期裏市場和政府信心上升,但促使貨幣量增加;二是九十年代裏墨西哥、巴西與俄羅斯相繼出現金融危機。其中巴西貨幣因此兌美元貶值六成。巴西與阿根廷在出口有競爭,巴西貶值這麼大幅度便嚴重打擊阿根廷的出口競爭力,也隨之打擊阿根廷的經濟,由此引起市場恐慌。

這兩個問題的出現,都顯示出阿根廷在貨幣局制度下對美元行固定匯率的不合理。但貨幣局制度不容許調整匯率,結果是經濟衰退。2001年底危機爆發,2002年初,銀行擠提,拋比索搶兌美元,最後政府的外匯儲備支撐不了而取消貨幣局制度。2002年8月當地利率升至91.2%,比索大貶,當年經濟相比1998年底實質下跌28%。社會動亂,短時間換了兩任總統。不但經濟受挫,政府社會也陷入危機,貨幣局制度守不住帶來的衝擊和巨大代價。

阿根廷的慘痛例子顯示出在國際金融加劇震盪底下,固定匯率的制度不易防衞,且一旦失守,代價巨大。香港在1998年採用聯繫匯率的貨幣局制度,成功穩定匯率與金融,但也有相當的經濟代價。其後的安穩發展也一如阿根廷早期。由於完全的去工業化,港元隨美元的升跌,不會產生對經濟的過度衝擊。香港在中國內地的維護下,固定匯率即使有一定的代價,如高樓價,但沒有高通脹。

問題是,若美國以金融攻擊香港,香港的外匯儲備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援,是否足以防衞香港聯繫匯率的固定匯率制度?死守聯繫匯率導致的代價,相信會比1998年更大。從這幾年黑暴顏色革命和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情況看,美國若攻擊香港的金融必然是全方位,也未必有底線。防衞固定匯率會大量消耗外匯儲備,抬高本地利率,打擊金融和實體經濟。

用聯繫匯率的固定匯率制硬拚美國可能的金融攻擊是否為最佳的選擇呢?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