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課程中歷史科未必穩佔一席位,作為社會人總是需要知一些歷史。人文社會知識中,地理科關乎空間,歷史科則繫上時間,經濟科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歷史知識把個人連上時間軸的過去,但因教學時間表的局限,在人為地把知識分類、篩選之下,不少學生因而無緣接觸歷史科。
但生活中往往提供不少機會讓人接觸歷史。曾聽說過「今日的新聞,就是明日的歷史」,筆者本身是個歷史門外漢,但發現歷史上7月初的這幾日的一些事件,原來與現今世界有着脫不了鈎的關係。
7月上旬的幾個歷史片段
7月4日是美國國慶,又叫做「美國獨立日」。美國在1776年的這一日通過了《獨立宣言》,因而視作獨立。北美原有多個英國殖民地,民眾因為不滿宗主國的重商主義欺壓而發起武裝革命,那就是美國的獨立戰爭。獨立後的近百年美國都是一個農業國家,為何會變成今日的全球霸主?擁有最強的武裝力量和左右全球商經規則話語權?
歷史上的7月5日有兩件事值得在此回顧一下。兩個世紀前1840年的這一日,英國艦隊入侵現今浙江省的舟山群島,觸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戰役是以清軍敗陣為結果,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和割讓香港島。
大約100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亞大部分地方被日軍侵佔,珍珠港受襲後美國正式參戰。在1945年的7月5日,美軍宣布解放被日軍佔領的菲律賓,始後美菲關係密切。直至上世紀中葉,美國一直在菲律賓擁有駐軍基地。
4年前2018年的7月6日,被視為中美貿易戰的開始。時任總統特朗普向中國貨品徵收25%額外關稅,至今仍似未有任何緩解跡象;事實上中美兩國在其他各方面均現緊張對立之勢。中美對峙已然是對香港社會政經和民生影響最大的國際關係。
7月7日之於中華民族,是推翻清帝後苦難的開始。
1937年日本帝國藉口士兵失蹤而炮轟蘆溝橋,啟動其後大舉入侵中國的軍事行動;所謂8年抗日戰爭,往往就是由這日計起的。承接晚清的不濟,當時國民政府的武力根本無法抵禦皇軍,因而節節退敗;直至與盟軍合力抗日才出現扭轉的機會。
歷史讓你知道國際敵友非永恆
剪錄幾段歷史反映出國際形勢的敵友關係並非永恆,反之那是利益攸關的。就當前國際關係來看,美英固然是兄弟國關係,而且美日或美菲更似是堅定盟友般,可是歷史上美國是受英壓迫下反抗獨立;美日在二戰時更是敵對關係;美國一度是實際抗日的戰勝國;菲律賓曾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橋頭堡,直至獨裁馬可斯政府被推翻為止。
另一方面,過去200年中國經歷了清帝國、民國、中共等政權的統治,均因國勢疲弱而被外國勢力如日本、英法德等國入侵或謀取實利;直至21世紀的今日,國家轉趨強盛而引來外力圍堵。至於中美關係也像玩過山車般時好時壞,二戰時美國與國民、共黨政府都友好合作抗日;國共內戰時因美歐反蘇反共而力撐南京政府;冷戰時基於制蘇需要而親中、在改革開放時更扶助北京;踏入新世紀後中國國力爬升至第三、第二位時就開始對付中國,予以圍堵。
生活不忘歷史 免被蒙蔽
既然敵友關係是可以因為國家利益、政黨甚至個人需要而隨時改寫,各國領袖掛在嘴邊的民主自由大道理、普世價值等根本是政治話語和工具。事實不難驗證,今天英美似是有相同民主理念,為何200多年前會有獨立戰爭?當年美國以反共為要務,為何與北京政府聯手反蘇?今天美國高舉民主牌,為何又可以容忍獨裁菲國馬可斯政府;甚至現時美國仍撐阿拉伯諸專制國,卻非議中國?
尋常百姓需要的是生活,改善生活所倚靠的是良政善治。空泛的意識型態比較適合政客用來吹水,但多翻閱歷史有助我們免於被他們蒙騙。知多一點點歷史,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