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聲生不息》有感

觀乎《聲生不息》這節目,無論在製作、音樂、布景、拍攝各方面,都遠超於香港的電視製作水平,所以大家如以為內地仍是有所不及,那是痴人夢話,井底之蛙了。

最近內地和香港共同製作了一個音樂節目,節目名稱為《聲生不息》,主打的是80、90年代的香港歌曲,我和太太每星期都坐在電視機旁收看,看得津津有味。

為什麼我要瘋狂地追看這節目,一是因為我小時父母是小販,我們賣的是卡式錄音帶,我常坐在攤檔旁聽歌,一聽已是幾十年。二是因為80年代收藏了我不少的回憶,回憶總叫人緬懷、唏噓和眷戀。追看《聲生不息》,除了聽歌,更令我想東想西,有些是對教育的看法,有些是對人生的理解。在此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些零碎的想法吧!

中港合作  勢之所然

如果大家曾在80年代回過內地,那時國家剛開放,資源缺乏,人民教育水平不高,相信遇過不少恐怖的經歷;但現在國家經濟富庶,已成為全球第2大的經濟體系,自不能同日而語。觀乎《聲生不息》這節目,無論在製作、音樂、布景、拍攝各方面,都遠超於香港的電視製作水平,所以大家如以為內地仍是有所不及,那是痴人夢話,井底之蛙了。

簡單如一個音樂節目,他們的製作可以是國家級,而我們則維持在地區級。這個節目也帶來了一個訊息,就是兩地合作,可創出不同的化學元素,既然這是勢之所趨,我們在教育上也應多互相合作學習,如姊妹學校交流、港人子弟學校、兩地校長論壇,甚至是語言上,我們要學好普通話,他們則可多認識廣東話,那樣才是一國兩制呢!

聲生不息  代代相傳

為什麼節目叫《聲生不息》?寓意是緬懷80、90年代香港音樂之餘,讓新一代歌手將歌曲重新編曲,賦予不同生命,承傳下去。其實學校也是一樣,各校有自己的文化,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學校便需要老、中、青不同年代的老師,富經驗的老師可將教學及家長溝通的方法傳授給年經的老師,年輕的老師也可將新事物、新思維介紹給同工,中層的老師則負責傳承的擔子,大家合作努力,學校才會生生不息。

求學還是輟學?

我很喜歡香港的新生代歌手炎明熹,打從她在《聲夢傳奇》參賽,我已是她的粉絲,覺得她是未來香港樂壇的希望。最近大家對她在內地參演《聲生不息》而沒回港上學,產生了兩個不同的爭辯,有人說學業為重,不應為了參加演出而耽誤,有人說她的天份是唱歌,現在正是吸收學習,試看張家朗中四已停學,全身投入練習,現在已是世界劍神。

我常記着孔子的一句說話,那是「過猶不及」 ,意思是太多不好,太小也不能。我個人十分認同學生要揾到自己的潛能,現今社會,不一定只有讀書才能成功。張家朗急於停學,因運動員的生命有限,退役後可再回校園學習,但炎明熹則不同,試看林子祥,唱歌可唱到80歲,所以除吸收演出經驗外,正統學習也是重要的,所以我建議她兩邊兼顧,讓自己完成中學課程,如有機會,到大學甚至是內地的音專學習,鞏固自己的音樂知識,課餘才參與演出,兩邊平衡,那便做到過猶不及了。

蔡世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