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成長於匱乏的年代,生活所需,捉襟見肘,購買課外書,可說極其奢侈。父母是勞動階層,粗識文字,既非書香之家,閱讀這個愛好是怎樣形成的呢?細想之下,閱讀的啟蒙,是來自小學的語文老師。老師是典型的嚴師,要求同學每周看一本課外書──在指定的課堂,把借來的書放在桌上,老師手持戒尺,在課室座位行列間踱步,戒尺一揮,點中你桌上的書,你就得站起來向全班同學分享閱讀心得。

從快活投入慢活空間

回想起來,心中仍有點發毛,但為完成任務,那些放學後與同學一起期待圖書車每周一訪,以至見證小區第一所公共圖書開幕的青葱歲月,還是成長記憶中的美好片段。隨着圖書館大門打開,展現了一個無垠的世界,就這樣,閱讀不再是老師給予的任務,漸而為生活習慣,現在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開卷有益,閱讀的重要,毋庸置疑。現在社會相對富裕,課外書不再是奢侈品。為了子女可以培養閱讀習慣,家長願意花金錢、時間、心力,教育政策也一直把「閱讀」放在關注事項,但如何把學子從眾多的光影娛樂、強調「快」活的世界,拉進投入「慢」活的個人空間,建立閱讀習慣及興趣,着實也非易事。投身教育至今,從語文教師到學校管理,總結了幾點在學校推廣閱讀的反思,或可與同行互勉。

如何把學子從強調「快」活的世界,拉進投入「慢」活的個人空間,着實非易事。(Shutterstock)
如何把學子從強調「快」活的世界,拉進投入「慢」活的個人空間,着實非易事。(Shutterstock)

孤單的圖書館主任?

圖書館主任在學校是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角色,肩負起學校推廣閱讀的責任,得其人而任之,當然重要。然孤掌難鳴,就算再加上圖書館助理,也難動員全校的力量推動閱讀文化。很多學校設立閱讀組,委任語文老師,與圖書館主任一起統籌全年計劃。

多年前,與學校圖書館主任一起探討,決定逆向思維,將以往行政主導、由上而下的推動閱讀方式,改為由下而上的氛圍,在教師群中建立閱讀社群,然後影響學生,建構氛圍。由此,閱讀組不再是行政崗位,開始時由圖書館主任邀請成員,至今天老師主動加入的一個群體。

閱讀組成為一個老師分享閱讀經驗,互相激發推動閱讀策略的組織。成員之間因興趣聚結,建立了工作以外的共同話題,建立了通訊群組,經常分享閱讀經驗及心得,也適時提供推廣閱讀的點子。「老師是課外書的最佳代言人,只要老師在課堂上說一下,小息午膳就有同學來借書!」圖書館主任如是說。閱讀推廣小組,成為圖書館主任的支點,閱讀的氛圍,如漣漪,由老師開始,層層盪開。

推廣閱讀只是語文科老師的責任?

說到推廣閱讀,語文老師當然責無旁貸。然而,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個人認為是每一位為人師者都應有之責。試想想,每一科都有經典,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任教科學的老師,喜愛讀的或許是文學名著;教授語文的,個人愛讀的或與語文無關。因之,在學校推廣閱讀,竊以為應打破固有思維,任何科目都應該推廣閱讀、任何老師都可以是閱讀推手。

數年前,服務學校將推廣閱讀列在當年關注事項,啟動各科思考及檢視推廣策略。為免「推廣閱讀」變成各科都要做閱讀報告而引來的反效果,強調應思考文字以外呈現閱讀成效的方式。通過科主任會議,教職員會議邀請不同科目分享,點子紛陳,同儕相互學習。幾年而下,推廣閱讀變成各科的日常。

然要蔚然成風,須製造協同效應,推動跨學科閱讀是其中一個面向。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多年來,我們利用學生午膳後的短短半小時,策劃不少跨學科閱讀活動,如歷史、英文、物理一起談的戰爭與兵器;中文與家政科合作介紹蘇東坡生平,兼談東坡肉烹調法,同場一起品嘗東坡肉;中文與生物科對談基因、談文學中的昆蟲……活動間趣味盎然,活動後相關的圖書借閱量上升。通過有機的組織,讓學生明白,知識是跨閱學科的。

老師之間經常分享閱讀經驗及心得,也適時提供推廣閱讀的點子,對於推動校園閱讀風氣十分重要。(Shutterstock)
老師之間經常分享閱讀經驗及心得,也適時提供推廣閱讀的點子,對於推動校園閱讀風氣十分重要。(Shutterstock)

不要忽視「造境」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不離身教、言教與境教。推廣閱讀,環境的設置也非常重要,所謂「造境」,就是營造一個宜於閱讀的環境及氛圍。傳統學校的圖書館談不上設計,閉上眼想像,都可能有個固有且類近的印象。

近年不少學校都銳意打破圖書館過時的型象,願意投放資源,於是新式圖書館設計五花八門,的確也予人煥然一新之感,對吸引學生駐足逗留,起重要作用。服務學校創校之初,已重視圖書館的環境設置,從書架的擺設、空間的運用……在當時而言,已屬非一般的設計。身處其中,既有大型書店的特色,亦有家的感覺,圖書館成為同學喜愛流連的地方。

年前與圖書館主任思考,學校走過20年,圖書館哪方面可以推陳出新呢?最後我們決定為圖書大變身。是次我們以簡約、通透為主調,善用空間、燈光,營造一種品味及格調。變身後的圖書館,一如以往,深受師生歡迎。現在置身館內,仿如身處一高級餐廳,同學都說很「chill」,而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場閱讀的盛宴。

計劃在計劃之外

相信每所學校每年都有推廣閱讀的恆常計劃,但個人認為計劃以外的「計劃」,有時來得更有成效。記得某年莫言取得諾貝爾文學獎,楊絳先生、余光中先生先後離逝,我們即時辦活動──早會、周會分享、誦讀篇章、書展,配合社會新聞消息的共鳴效應,別具感染力。

某陣子,電視劇《延禧攻略》火紅,圖書館即時與中史科合辦「宮廷探秘」講座,座無虛設。還有活動要吸引學生,每要花點心思,特別要製造驚喜。回想多年來,圖書館為同學創造不少驚喜,例如在圖書館舉行午間音樂會、變身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魔法世界、《哈利波特》小說的經典場景……有時是實驗室、音樂室、視藝室…….在環境及活動的陶染下,那些在圖書館某個角落早已封塵的圖書,得以曝光,並推送到學生眼前。活動之後,相關書籍多被同學借去。

疫情之下放特別假期,也在計劃以外。於是,我們向同學推介電子閱讀,協助同學申請電子閱讀圖書證,特別建議同學善用公共圖書館豐富而多姿的線上資源。疫情持續兩年,未能外遊,同學對外交流相對減少。我們利用線上會議,組織同學與內地姐妹學校於「世界閱讀日」以「閱讀經典」為題深度交流,又與台灣及香港4所學校,舉行線上新詩討論會。疫情之中,閱讀、分享,得以延續。

近年不少學校都銳意打破圖書館過時的型象,願意投放資源。(風采中學圖書館圖片)
近年不少學校都銳意打破圖書館過時的型象,願意投放資源。(風采中學圖書館圖片)

一本書的力量

記得唸大學時,有着很多與閱讀有關的珍貴回憶,其中一個是大學所屬書院舉行畢業禮那天,每位畢業生都獲贈一本書──《聖經》。翻開書扉,首頁寫着我的名子,畢業的年份。本身並無宗教信仰,但小書一直放在床頭,睡前或偶翻一兩頁,不單成為習慣,也成為畢業多年後與大學連繫的一根線。

某次與圖書館主任「腦力激盪」,決定效法前賢,開始送贈畢業生一本書。於是送什麼書,成為每年的任務。書選好了,送到我眼前,於是我在每本書首頁,寫上畢業生的名字、日期,貼上由校友或同學設計的藏書票,在畢業禮當天,為同學送上祝福。

我們的校徽是一本書張開的設計,重視閱讀,實在其來有自。送一本書,相信書中智慧可助同學走過人生順逆。送一本書,撒下喜愛閱讀、終身學習的種子,就如當年我在小學老師的啟迪下,開啟了閱讀的大門,從此世界不一樣,生命也不再一樣。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