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教師知識分享累積學校的智慧資本

構建老師間的共享文化是實施知識管理和創建學校智力資本的關鍵,而校長的角色對於突破共享的障礙非常重要。期望擁有更多智力資本的學校能夠以更大的信心和能力,面對教育改革和社會變革的挑戰。

筆者在上兩期「教評心事」簡介學校的智慧資本的組成及兩種學校的智慧資本──人力資本及結構資本。本期將分享筆者所服務的學校如何透過教師知識,分享累積學校的智慧資本。

教師社群可促進互相學習

學校通過啟動教師學習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使用基於人際交流的方式作為知識管理系統的另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學校認為,學校的知識不僅限於要傳遞給學生的學科知識,還包括教師的經驗和見解,以及他們的最佳實踐經驗。這些是教師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集是學校的智力資本,對於教師專業發展和實踐的不斷改進非常重要。

CoP的應用是該領域用於管理學校知識的常用策略。Wenger(2004)認為,CoP專注於發展聯合企業、相互參與和共享曲目,以促進協作學習並增強組織中彼此的知識獲取。Cheng(2015)指出,CoP可以支持教育專業人員的知識轉移。CoP可以有助教師聚集分享知識,並使教師能夠與其他教師建立聯繫,為他們創造學習體驗,從而直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案專注特定主題或技能

學校已將「課堂研習」(Lesson Study)作為教師實施CoP的模式之一。學校要求所有教師每學年進行課堂研習。課堂研習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協作計劃形式。學校根據教師所教授的科目及級別進行分組,每組老師自行討論當年課堂研習的目標,他們專注於討論特定的教學主題或如何提升教學技能;他們亦自行設定進行研究的日程、制定可行的教案。

在課前會議上,小組成員分享他們的教學法,以及關於計劃課程的想法。然後,一位老師執行他們的計劃,其他成員將觀察課程的實施。在課後會議上,教師回顧課程,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思考。他們分析課程中發生的事情,反映學生的反應,考慮學習發生與否的原因,並提出如何更好地教授課程。

課堂研習進行的過程。(作者製圖)
課堂研習進行的過程。(作者製圖)

針對學生學習方式教學

課堂研習已被業界公認為提高教與學質量有效的方式(Lewis等,2006;Rock等,2005)。參與課堂研習的老師會分析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情況,讓教師專注於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這些過程幫助參與教師獲取知識,包括學科知識(Subject Content)、教學法(Pedagogy)和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Shulman,1987),教師也可以了解更多他們的學生知道什麼,以及他們是如何學習的。

課堂研習後,教師可以獲得有關教學法和學生學習的知識,例如選取或剪裁哪些教學內容、施教方法、教學流程的先後次序,甚至以什麼說話表達、解釋概念方式等。老師要利用許多不同種類的知識來回答上述問題,這些知識中最重要的是教師的知識和信念──學科內容知識、對學生的了解、對教學法及教學評估的知識和其他類別的知識。

課堂研習顯著提升教師的能力資本。這些學科教學知識會隨着教學實踐的經驗,以及課後的反思而繼續發展及累積。課堂研習就可以提供機會讓參與的老師反思,從而繼續發展及累積這些學科教學知識。因此,課堂學習對於促進教師能力資本(Competence Capital)的積累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教學方面。

老師經驗  可供同儕使用

所有課堂研習的成果(Deliverable)是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的結果。參與課堂研習的老師會將其已有的隱性知識,透過課堂研習過程中的交流及分享而將之寫成教案,以及設計教材及學材。透過規劃整個教學流程,就可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如課程計劃、工作表、會議記錄和評估文件,都將上傳到數字檔案庫儲存。

它們已從課堂研習轉變為明確的、有形的和可共享的形式,以供將來重用,其他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這些材料。因此,課堂研習也為學校的教材建設建立了結構資本(Structural Capital)。

學校實施了幾年的課堂研習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CoPs。當課堂研習進行時以學科教學為討論重點,新興的各式各樣的CoPs將跨越不同學科、部門和委員會而啟動。這些年來,學校組織並維持了幾次關於不同主題的CoP,分享主題包括如何處理困難學生、如何處理危機、如何培養學生正面行為等,以及與教與學相關的主題,如對教學法的反思、提問技巧、利用數據促進學習的教學實踐和其他一些教學反思會議。

教師還彼此分享一些處理電子學習和多媒體教學的技能。在舉行不同主題的CoP會議期間,教師分享他們的日常實踐經驗。因此,各式各樣的CoPs促進教師能力資本(Competence Capital)的積累。

參與課堂研習的老師會分析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情況,讓教師專注於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Shutterstock)
參與課堂研習的老師會分析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情況,讓教師專注於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Shutterstock)

學校的知識管理系統

這所學校建立了危機管理的CoP。學校針對各種情境組織了心理彩排,為教職工做好準備。學校亦已安排事後審查(After Action Review, AAR)來討論和評估處理危機的有效性。Cheng(2015)指出,AAR是一種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可以通過系統回顧和討論最近完成的任務,來捕捉和學習成功或不成功的經驗。

AAR用於審查在執行重覆任務以提高未來績效時,可以學到什麼以及應該避免什麼。校長在危機後召集教師進行AAR,並收集AAR的結果,對各種危機的處理程序進行微調。AAR為學校的危機管理機制建立結構資本(Structural Capital)。

學校推動各式各樣的CoPs,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知識共享,更可作為校本專業發展,在整個學校組織中取得突破,並加強共享與協作的文化。這些CoPs可以幫助教師積累他們的能力資本(Competence Capital),甚至是學校人力資本的靈活智慧(Intellectual Agility),也可以是學校結構資本的文化資本。

大多數教師都願意與同事分享他們的知識。學校內部建立了共享文化。知識管理實施後,教師有更多的分享與協作,也有利於校本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藉着知識管理系統發展成更系統化的資訊管理系統,該系統可提供綜合有用的數據和信息給予教師,讓教師可以輕鬆搜索、共享和檢索知識。

建立學校智慧資本的關鍵組織因素

學校智力資本(IC)的建設過程是該學校的一個變革過程。Lines(2004)指出變革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成員不願意改變,即使他們本可以理解這一可能過程對機構的重要性。在創建學校智力資本的過程中,校長明白老師並不容易接受知識管理的實施,也不容易適應隨之而來的變化,需要耐心地引導教師做好準備。

正如Leung(2010)所指出的,學校校長一直是實施知識管理並建立學校智力資本的關鍵角色。校長需要通過他對知識管理實施的承諾展示他的領導能力。校長本人進行了演講,並邀請了外部專家向員工介紹了知識管理、CoP和課堂研習的概念。他還啟發教師了解知識管理對學校提升的重要性。

老師們也很欣賞校長在啟動許多知識管理計劃方面的熱情,例如建立學校知識庫,開展及推行課堂研習,以及鼓勵在學校成立的不同主題的CoPs。因此,領導力是建設學校智力資本最重要的因素。校長的領導力可讓更多的教師願意與他人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和技能。校長不斷努力推動教師分享文化。

正如Dalkir(2011)所指出的,共享文化也是建立學校智慧資本的關鍵組織因素。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實用知識。教師們意識到共享的知識可以整合、存儲在學校知識庫中,以便他們在需要時進行檢索。所有這些好處都可以加強教師社區的分享。建立學校智力資本的另一個因素是教師對學校、學校管理人員和同事的信任。突破了分享的障礙後,老師樂於分享,因為他們願意在互信和安全的氛圍中分享他們的知識。

一校之長是實施知識管理,並建立學校智力資本的關鍵角色,他需要通過他對知識管理實施的承諾,展示他的領導能力。(Shutterstock)
一校之長是實施知識管理,並建立學校智力資本的關鍵角色,他需要通過他對知識管理實施的承諾,展示他的領導能力。(Shutterstock)

總結

筆者在本文分享筆者所服務的學校如何透過教師知識分享累積學校的智慧資本。本文描述了構建共享文化是知識管理實施和學校智力資本創建的關鍵點。校長的角色對於突破共享的障礙對知識管理的實施非常重要。校長的領導對於知識管理的成功實施當然很重要。期望擁有更多智力資本的學校能夠以更大的信心和能力,面對教育改革和社會變革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Cheng, C. K. (2015).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School Education. Singapore: Springer.
  2. Dalkir, K. (2011).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MIT.
  3. Leung, C.H., (2010). Critical factors of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 environ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in Hong Kong. Re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2), 66–80.
  4. Lewis, C., Perry, R., & Murata, A. (2006). How should research contribute to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The case of lesson stud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5(3), 3-14.
  5. Lines, R. (2004). Influ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strategic change: resistanc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change goa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4 (3), pp.193–215.
  6. Rock, T. C., & Wilson, C. (2005). Improving teaching through lesson study.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2(1), 77-92.
  7.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8. Wenger, E. (2004).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doughnut: Shaping your knowledge strategy through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vey Business Journal, 68, 1–8. http://www.iveybusinessjournal.com/topics/leadership/knowledge-management-as-a-doughnut#.UdrMjjtmCXQ. Accessed 30 July 2020.

朱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