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教育生態

疫情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學習、調適,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只能不斷地學習、調動自我適應的能力。適者生存,才不會被洶湧的世途湮沒。

新冠疫情至今已逾兩年,加上早前的社會運動,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甚大。這3年多的教育生態改變,影響了學生的整整一個學習階段(key stage)。

這3年的課程與過往有明顯的調整,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有很大的刪減,教育界無法「追回」這3年教學上的落差,學生們也沒法騰出時間及空間來「追」回這段時間的課程。我們只能接受這3年多來在課程調適、教學策略改變、學生學習習慣與適應、多元及個人化學習……對教育界及社會的衝擊。

教育局的應變

疫情的衝擊下,教育局再三強調停課不停學,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在教育局的網站上增添了「停課不停學」支援包,對學校在領導、課程安排、教學準備上提供一些建議。2019年開始以網上研討會分享不同學校的網上教學經驗,提供課堂內、外的教學處理策略及安排;提供網上遙距的支援服務,也分別以YouTube、WhatsApp、 Twitter 等不同介面支援學校在網課教學上的需要。

教育局亦以「家長智Net」的電子通訊,支援家長在疫情下的親子學習及解決與孩子相處的困擾,也舉辦一些親子創作比賽,以加強疫情中親子互動的機會。優質教育基金及不同的社服機構提供弱勢社群的網課軟、硬件支援,讓有需要的家庭申請網課需用的平板電腦及流動數據。香港社會的貧富懸殊,尚幸有需要時,援助還是能及時的。

「家長智Net」電子通訊於2018年推出,支援親子學習及解決與孩子相處的困擾。(政府新聞網圖片)
「家長智Net」電子通訊於2018年推出,支援親子學習及解決與孩子相處的困擾。(政府新聞網圖片)

社會的支援

學童在家,除了學校的基本學習,網上的支援也很多,如中國文化研究院(chiculture.org.hk)的「學界伙伴──攜手抗疫」學與教資源組合提供文化、文學、常識、德育、社會、國情等範疇的教學資源,可供使用。

由香港戰疫自學網(freeclassroom.online)超過70多位的前線教師準備的「三月百課」,從不同的層面,增強小學到初中同學課內、課外的知識及興趣。可供參考的還有中央電視台的《跟着書本去旅行》片集,從頌讀詩詞文章到網上遊覽詩詞提及的地方,讓學童加深對中國文化、歷史的認識。

其他如中大、教大,都有一些不同的網上資源,供教師、家長與學生作抗疫學習之用。

教師的困擾

學校是疫情中最忙碌的群組,從疫情之始的網課操作,到各科教學內容的選擇、刪減、計劃、安排、授課,都需要老師們不斷的學習、討論、決定、調整、調配、合作。教育局的上課安排有改變,學校便要按要求作出不同的適應,聞說有些學校的應變策略有4套,因應着不同的改變推出不同的應變策略。

當中教師的困擾也多,對着螢幕教學,效果如何?學生需要個別照顧的,需要額外加課、補課?家中備課,還是回校工作?可有其他同工可互動、商量?為追趕進度或工作業績,每天工作的時間沒完沒了?如何兼顧家庭?在任何時刻,人都會面對壓力和挑戰,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及信心面對挑戰,跨越各種難關。

學童的壓力

學生面對的是學習困難,根據中文大學的一項調查,學生於網上學習時面對的壓力及情緒焦慮狀況分別高達4.05分及4.15分(評分由1至5分,愈高分代表壓力及焦慮愈高)。最令學生擔心的是作業壓力及學習成績欠佳,他們對自學能力、對自己能否專注學習也有一定的擔憂。

學生對網上學習有一定的保留,他們期望能與同學見面及進行互動及交流,也期望老師能提供個別照顧及補課。成年人對兒童要有適應當的關注,作他們的支援後盾。

學生對自學能力、能否專注學習有一定的擔憂。(Shutterstock)
學生對自學能力、能否專注學習有一定的擔憂。(Shutterstock)

家長的無奈

家長面對工作的逼迫,也要面對孩子在家學習的困擾,從前多關注的是孩子放學後的作業跟進,疫情下要一邊工作一邊留意着孩子的網課學習,若家長還在追趕子女的學業和功課進度,則親子關係會每下愈況,孩童面對的壓力倍增,後果不堪設想。

家長們在疫情中要學會與孩子相處,聆聽、關懷、容忍、接納、討論、分享、合作、互動……家長應是孩子的供應者、保護者、教導者和輔導者。除了放下自己各種困擾和壓力外,家長還要紓緩孩子因心理壓力而產生的各種情緒及行為問題,以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學習是孩子的工作,要能培養他們的正向思維,便能培養出他們的信心和能力。

疫情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學習、調適,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只能不斷地學習、調動自我適應的能力。適者生存,才不會被洶湧的世途湮沒。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