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剪不斷理還亂的俄烏關係〉
沙俄最終由亂轉平,由當時的國會在1613年,選出新沙皇米高一世(Micheal I,1596─1645,任期至壽終),他便是米高羅曼諾夫(Michael Romanov),這是烏力克家族王朝的終結、羅曼諾夫家族王朝的開始,亦是俄國最後的一個王朝家族。
俄國近代史上,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是第一個鼎盛期,第二個便是俄共時期之蘇聯(1918─1991),普京的俄國夢,相信只縈夢於這兩個時期,他完全忽略了基輔烏羅斯公國的歷史,更本末倒置地把基輔與莫斯科的父子、或兄弟關係倒轉。
在沙俄時期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其中兩個主要次公國(基輔公國和加沃國),早在金帳汗國時期已被強鄰波蘭和立陶宛鳩佔、繼之便是更強的波立同盟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1569─1795),沙俄當初未敢干涉。
但到了1648年,散居在基輔附近和以南、以強悍和英勇善戰著稱的哥薩克人(Cossacks),武裝起義反抗波立同盟邦,建立了「哥薩克酋長國(Cossack Hetmanate,1649─1764)」,在 1654年歸順沙俄。此時羽翼已豐的沙俄,便開始問鼎東歐的主導地位,逐步擴張深入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立同盟邦地區。
俄羅斯帝國
毫無疑問,在米高羅曼諾夫死後40年,他的曾孫彼得一世(Peter I,the Great,1672─1725),即是彼得大帝,絕對是俄羅斯帝國(Russia Empire,1721─1917)的奠基人、推動俄國現代化的總指揮,他的「大帝」英名並不虛傳。年僅10歲的他在1682年,與其同父異母長兄一起登基為雙沙皇,其兄在14年後(1696)去世,24歲的他便成為唯一沙皇。
彼得耿耿於懷西歐人蔑視俄國的落後,但他知恥近乎勇,在成為唯一沙皇後只一年,便悄悄地隨一個外交使團到西歐遊歷一年半,並在荷蘭學習造船,回國後便銳意全盤西化、現代化,包括在教育、科技、工業、軍備尤其是海軍、和文化等各領域。彼得是一個尚武型國君,在他成為唯一沙皇後的29年任內,只有一年是沒與外國爭戰的,且亦戰績彪炳。
在彼得的戰利品中,他從強鄰瑞典手中取得波羅的海出口,建成了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這是通往北海的大門,是他「脫亞入歐」的重要部署,而聖彼得堡亦曾是俄國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首都(1713─1918,其後它曾三易其名,如今又恢復原名)。在1721年與瑞典簽的和約中,彼得便正式棄掉沙皇稱號、改稱皇帝(Emperor),並改稱沙俄為俄羅斯帝國。
俄帝國在彼得死後的近200年期間,經歷了13個皇帝和女皇,僥倖地當中有多位能君,包括嘉芙蓮二世和她之後的四位。嘉芙蓮(亦有譯作「葉卡捷琳娜」,Catherine II ,the Great ,1729─1796,1762上任至壽終)是彼得大帝的姪孫妻子,歷史學者稱她為傳奇人物,她的「大帝」實虛有其名,功業言過其實、自我吹噓成份居多。
她取得黑海出口的奧迪沙港(Odessa,亦譯作敖得薩,在今日烏克蘭境內),是帝國唯一可輾轉通往地中海的重要商用和軍港。
嘉芙蓮嗣後的三位亞歷山大(Alexander I、II、III)和一位尼古拉(Nicholas I),皆俄帝國在整個19世紀中的實務派皇帝(合共在位1801-1894),是國勢的全盛期,版圖西端囊括波蘭、橫跨歐亞美、東端至北美的阿拉斯加,西歐人再不敢笑它為「東方小國」。
烏克蘭地區在此時期才被俄國整個吞掉,至帝國完結時才稍作短暫獨立,而大量的烏克蘭人、包括哥薩克人,亦於此時開始移居俄國,尤其是到西伯利亞開墾,故此今天的海外烏克蘭人口中,俄國的330萬人是首位(加拿大的140萬排第二、波蘭和美國排第三和四)。
蘇聯和後蘇聯
俄國王權的壽終正寢,是由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1868─1918,在任1894─1917)拉閘關門的。1917年俄國發生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基本上是不流血的,共和政府在尼古拉遜位後,由多個政黨聯合組成,但同年的「十月革命」,卻是一場共產黨的血腥政變,它用武力推翻共和政府(可參閱筆者〈共產主義之今昔(下)〉,灼見名家,2020年6月4日)。
政變引發了五年的慘烈內戰(1917─1923,超過200萬人陣亡),一邊是共產黨(當時叫「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s)」,由列寧領導,1918年才改名為「俄國共產黨」)的「紅軍」,對抗另一邊擁共和政府的「白軍」(由前俄國軍隊加入英、法、美、日等外國軍隊組成),前者最終獲勝,開始了俄國打後近70年的共產統治。
在「二月革命」後,烏克蘭和多個俄國的附庸國紛紛獨立,且參予緊隨「十月革命」的內戰,但在內戰結束前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簡稱蘇聯)在1922年12月成立,把所有的前蘇聯附庸國歸納在內,雖然書面上是有自治權的獨立國家,但實際上仍是俄國的附庸。
烏克蘭在蘇聯歷史中遍體鱗傷、滿地鮮血,尤其是在史太林時期(Stalin,1878─1953,蘇共總書記,任期1922─1952),在1930年代的饑荒人禍、和隨後的抗德/二戰中,共死了起碼1000萬人。
經過近70年的一黨專政,蘇聯共產政制的弱點逐一浮現,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竟發展到經常性糧食不足的地步,蘇聯最終在1991年和平解散,各附庸國又再紛紛獨立,並由1999年開始陸續加入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見筆者前文〈普京為何侵略烏克蘭〉的地圖)。
而這些前蘇聯成員國,實已在一種高度專政、嚴重貪腐的政制下運作了70年,江山易改、品性難移,它們當中不少仍泥足深陷,貪腐舞弊頻仍,烏克蘭在現屆政府之前亦如是。
在普京任總統前(2000年),俄國企圖軟硬兼施對待這些周邊國家,有時懷柔、有時武嚇。但普京的帝國夢令他一旦掌權後便張牙舞爪,而他的特務背景,便鎖定北約是他野心的絆腳石,除招攬特朗普做他滅北約的打手外,便開始用武力阻礙更多的前蘇聯成員國加入,如在2008年入侵喬治亞(Georgia)、和2014入侵克里米亞半島(Crimea,是烏克蘭轄下的一個自治區),然後是今日的全面侵略烏克蘭。普京的侵烏原因已在筆者前文〈普京為何侵略烏克蘭〉論述,在此不再重複。
普京想用迅雷不及掩耳、「大石壓死蟹」的軍力吞佔烏克蘭,以為用一兩個星期便可把烏克蘭人嚇窒投降,誰不知他今次計錯數了,筆者在前文已提出烏克蘭未必輸硬的四個原因,如今戰事已超過三個星期,普京仍未能奪得首都基輔,烏人在總統澤連斯基(Zelenskyy)的領導下,仍繼續頑強抵抗、士氣如虹。戰事愈拖長,對俄軍便愈不利,言則以俄國的龐大軍力,依然是可以把烏國夷為平地的。
普京被千夫所指,聯合國78%成員國都譴責俄侵烏,而多國對俄的嚴重經濟制裁亦已開始見效,似乎一兩個盟友的幫忙,都未必能救俄國經濟不在短時間內崩潰。而俄軍亦已觸犯了嚴重的戰爭和反人道罪行,如故意轟炸烏國的平民區和槍殺在逃難中的平民。多國的領導人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已指責普京是戰爭罪犯、和製造了300多萬名的烏國難民,令他們流離失所、逃往鄰國。
至於普京的靠嚇用核武,就算他發瘋到真的按鈕,鈕亦可能失靈,因為鈕的背後需要一系列的人為操作,核武才能大規模地被射出。俄軍和俄國人民都是人,人只能活一次,而人亦有愛侶、兒女、父母、兄弟姊妹,當俄國人民知道全世界都認為普京犯錯時,多數人是不會傻到跟他一起自殺的。
所以一當聯合國以絕大比數譴責俄侵烏,4日後普京便取消俄國的新聞自由,下令禁止發佈任何對俄「不利」的消息,並關閉所有非官方媒體、包括網媒,這說明他極之懼怕人民知道實情,但紙能蓋住火嗎?相信有理智的俄國軍民,在知情後會作出合理的回應,而以今日的科技能力,普京是無法全面封鎖新聞的。
願榮耀歸烏克蘭英雄!(Слава Україні!Героям слава!)
俄烏簡史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