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融合下加強專業發展

在大灣區各地交通日益方便的情況下,個人認為最適宜的是多做教師間的交流,在學科專業上彼此交換意見。

多年前,因着本地開始推行「普教中計劃」,曾有機會到內地參觀小學老師作語文教學的示範課,當中感受最深的莫過於老師在教授課文時,不獨字正腔圓,板書設計組織清晰,字體美觀精緻,更重要的是,在情意上的帶動去讓學生理解課文。

一次聲情並茂的示範課

還記得當年說的課題是《高山流水》,講述伯牙和鍾子期的友情,老師在吟誦時同時播出輕柔音樂,學生隨之投入其中意境,然後說到二人友誼,分析層層遞進,講解聲情並茂,引起學生聯想到自己與同學間的友情,心生共鳴。因着情感牽引,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入,始終情感的記憶較為牢固。

那時自己儘管教授語文已有一段日子,也深覺值得學習,那節課堂中所展現的正是自己日常教學當中常常因為「趕進度」而缺少的部分。

除了語文教學,在後來每次內地交流團的學校參觀中,每次見到偌大的校舍都叫人心生羨慕,學生早上總在運動場的跑道上奔跑好幾個圈兒,在寒冬中也能充滿活力,精神抖擻,充滿幹勁地上課。除了課室以外,校園內也必有幾幢活動大樓供學生活動,也有室內運動場,設有游泳池的也不少。相比在香港寸金尺土的彈丸之地中,實在不能不叫人嚮往。

兩地教師應多交流培訓

而在大灣區各地交通日益方便的情況下,個人認為最適宜的是多做教師間的交流,以往教育局也曾推行過不少相關計劃,邀請內地特級教師到港一年,與普教中或數學科老師交流,安排培訓、試教、工作坊、共同備課等,在學科專業上彼此交換意見。本地也曾有英文老師往內地逗留一段時間,與當地英語教師進行交流培訓。

這些計劃無疑是當局就兩地實際需要而安排,可惜在疫情底下現時也難再有機會實行。

在大灣區融合底下,現時本港除了有不少跨境學童外,也有不少港人到內地工作和學習,因此,兩地教師實在有需要多多互相了解,溝通交流,以提供更完善的教育服務。從深圳灣口岸到天水圍、元朗等地,只需15分鐘左右,港珠澳大橋亦已互通,來往各地關口亦甚多,各地區教師能互通有無,多作專業交流,學習彼此優勢,即能發揮更佳效果。

成立大灣區交流資源中心

就小學而言,語文、數學、英語、價值觀教育等科都非常合適作為交流的學科。目前新界西及北區學校不少已具備與內地學校聯繫及收生經驗,這些相對鄰近關口的學校,可以作為資源中心,舉辦專業培訓,邀請內地專家到校講座或示範課,以便利於本港其他教師到校參加。

而這些資源中心,在疫情反覆的情況下,亦可充當協調中心,統籌與內地學校協助跨境生網課、繳交功課和通告、應付測考等問題。

建議強化學制銜接交流

另外,除就學科的專業交流外,兩地學制亦有所不同,由於日後大灣區內各地關係勢必更加密切,各省市人員來往港珠澳等地區將更趨頻繁,假如彼此在學制上有更理想的銜接,將有助學生早日適應不同地區的學習生活,尤其在升小及升中的銜接方面更為重要。

現時有一些學校亦有提供類似課程,讓學生在來港就讀前先上一個為期數月或半年的預備課程才到港學習。但此僅屬個別例子,如各地學校有更緊密聯繫,或強化姊妹學校計劃與鄰近學校的關係,彼此學校教師亦多作協調,拉近學生學習上的差異,同時在學生轉讀時有良好的銜接課程選擇,總比降級就讀一整年為佳。

總括而言,在「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融合的大環境下,區內各地的各行各業均會互為影響,教育行業亦將身處其中,因此,首先要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才能讓學校在面對轉變時具備競爭力及彈性。

陳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