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晉級「入籃」港元回歸底定

是次人民幣晉級入「籃」,應在藍圖盤算之內,雖然不會即時帶來實質裨益,但已向目標再邁進。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近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分量日增,甚至超越英鎊,且增長勢頭強勁,而由中國牽頭的國際投資及融資機構又方興未艾,包括金磚開發銀行、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一帶一路發展基金等,人民幣環球流通將更廣泛,所以基金會把人民幣納入提款權貨幣籃,可說是順應形勢、因時制宜的舉動。
 
中國改革開放卅多年,勵精圖治,引進外資,發揮勞力及土地優勢,積極拓展出口製造業,經貿現代化成果豐盛,在環球貿易上已舉足輕重,經濟規模亦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預期在2021年後甚至可超過美國。今日中國製品加工出口產業已執環球牛耳,連接發展中經濟體資源產業與發達經濟體消費市場。中國是大陸型經濟體,人口佔全球達五分之一,要再提升經濟實力,需轉型由國內消費帶動,推出「一帶一路戰略」乃左右逢源之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則成為其中的金融支撐,並以後者進行融資,扶助沿途發展中經濟建設工業基礎,提高出口增值,增加產業收益,改善民生收入。
 
筆者認為,透以上的重大發展戰略,中國在四方面有所得着。第一、增加出口工業裝備,輸出產能;第二、穩定生產來料及成本,甚至外判部份工序,提高中國製品出口競爭力;第三、開放中國市場,吸納新興經濟體出口,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第四、擴大人民幣國際流通及結算,拓展儲備貨幣功能。換言之,中國的如意算盤應該是扶助發展中經濟,建設跨洲人民幣本位外匯區域,與環球美元本位貨幣制度相輔相成,而中國是兩者交匯點,左右逢源。
 
由此觀之,人民幣晉級入「籃」,是在國際金融領域再跨出大步,而決定性的一步就是撤銷外匯管制,全面自由兌換也指日可待。香港與中國內地在金融貨幣上向來唇齒相依,屆時必然是環球離岸人民幣之家不二之選,有如倫敦之歐洲美元市場是離岸美元之家,名實俱全,而港元與離岸版人民幣也可交替流通。
 
香港原來是採用華南流通的中外貨幣,其中西洋銀圓最通行,進而衍生香港元。原始香港元是授權銀行發行的的鈔票,以銀圓為單位,須具備充足銀元或相等成色白銀作儲備,故可與銀圓交替使用。香港元名詞是來自鈔票上的承諾:「兹承諾來人在本行所憑票支付(伍)圓或等值之本地貨幣。該銀收訖」。後來香港跟隨中國在1935年脫離銀本位,香港元改為掛鈎英鎊,始具有法定地位,但與中國貨幣關係仍然密切,更是人民幣早期實施全面外匯管制時的外匯版,因為可在香港先兌換港元,再兌換美元套匯。故此,政府在處理貨幣金融事務時,向來小心翼翼,特別是對中國敏感的課題,其中有三宗事例可以佐證。
 
其一、香港1945年重光後,政府寬容處理匯豐銀行在淪陷時被「逼簽」鈔票,面值逾億元,雙方協議大部份英鎊儲備可分期從外匯基金溢利填補,即是以政府信用維持貨幣信心。其二、英鎊在1967年貶值14.3%,港元戲劇性先跟後升,前後計只貶值5.7%,箇中關鍵是盡量減低中國在香港套匯的影響。其三、中英在1983年會談香港前途,開局不順,人心忐忑,港元曾暴瀉至每美元兌9.6,政府果斷恢復正式掛鈎美元,固定匯率7.8,市場始喘定,箇中關鍵也是中國套匯的利害。從此等事例可見,港元向來是中國貨幣外匯版,所以人民幣在2015年匯率改制,與美元脫鈎後,港元一脈相承,也順應情勢,轉變定位為離岸版,充份發揮一國兩制下的優勢。
 
綜合各方資料,人民幣國際化是有通盤謀略藍圖,以晉級結算及儲備貨幣為目標。早前環球金融風暴過後,中國人民銀行呼籲檢討環球金融體制及秩序,提出善用「特別提款待權」,滿足各國對儲備貨幣需求,基金會也順應市情,探討擴大提款權功能的路向。其後中國更舊事重提,建議基金會設立機制,容許美元與提款權互換等等,皆是投石問路,並非無的放矢。所以是次人民幣晉級入「籃」,應在藍圖盤算之內,雖然不會即時帶來實質裨益,但已向目標再邁進。香港也沒有直接受惠,惟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港元得天獨厚,前途底定,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發揮獨特的離岸貨幣功能,只是時間問題,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片:亞新社)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陸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