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幾期「教評心事」簡介Cochran-Smith & Lytle(1999)提出的3種教師「教學知識」,包括「理論式知識」Knowledge-for-Practice(Formal Knowledge)、「實踐式知識」Knowledge-in-Practice(Practical Knowledge)及「探究式知識」Knowledge-of-Practice(Inquiry Knowledge)並作對比。筆者在本期開始以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作一綜合探討。
什麼是智慧資本(Intelligence Capital)?
在現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企業的價值來源已由以往傳統的土地、資金、原料等有形資產,轉變為以智慧資本為主體的無形資產,知識型企業是否能發展的關鍵在於企業能否掌控智慧資本的儲存、累積與流通。
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簡稱IC)是無法在傳統資產負債表中揭示其價值的資產,可藉由掌握關鍵知識、實務經驗、科技、顧客關係及專業技能而提供組織競爭優勢,舉凡商譽、商標、專利、口碑、顧客關係及專業技術等無形資產皆包含在內。無形的智慧資本主要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模式來觀察企業的價值所在。
1991年起,Leif Edvinsson帶領Skandia保險與財務服務公司進行一系列智慧資本相關衡量指標的研究,1995年Skandia公司公開了世界第一個智慧資本年度報告,提出財務、顧客、程序、更新與發展、人力等5個面向的智慧資本。相較於傳統對於企業運作着重於財務面的評估,智慧資本包含了許多隱性資產面向的評估。這些隱性資產就是公司所蘊藏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正如筆者在早期文章中指出這些隱性知識通常是一些「實用知識」(程序性知識),大多為未能用文字發表出來的個人經驗、心得或意見,當中包括個人的價值觀、洞見、直覺、偏見、感受、印象、象徵和信念。這些知識儲存在人的腦中。由於這些知識未經整理成可供閱讀的知識,因此它們有不易分類編碼及提取的特性。
一般隱性知識屬於個人層面,通常不易溝通和分享。透過知識轉化的過程能將個人層面的隱性知識轉化成團體/機構層面的隱性知識,以便團體/機構內更多人分享及提取甚至擁有有關的隱性知識。
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智慧資本管理機制,以創造公司價值及增進企業的競爭優勢,即是如何將機構內或員工有的隱性知識整理及保存。智慧資本應該發揮兩項功能:
(1)將可轉化的知識整合起來,保存原本易流失的知識;
(2)及時連結人與資料、專家等知識體系,避免當資深人員離開機構時,造成機構知識的重大流失。
Kaplan和Norton在其著作《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中,創建了一種有力的框架來度量和監測公司的價值創造成就。作者使用四方面的全面量度角度──財務業績、顧客知識、內部商業過程以及員工學習和成長──將個人、組織和跨部門的主動性結合了起來。
平衡計分卡是立足於企業的戰略規劃,通過對創造企業未來良好業績的驅動因素的分析與衡量,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以及學習與成長等4個方面綜合衡量和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
平衡計分卡全面評估了企業各種資本的價值,不但包括財務資本與智慧資本,而且,平衡計分卡的4個方面分別與各種資本一一對應:財務方面對應財務資本;顧客方面對應顧客資本;內部流程方面對應流程資本;學習及成長能力方面對應人才資本與創新資本。因此我們可運用平衡計分卡方法中設計的指標分別評估智慧資本的各方面。
智慧資本對學校意味着什麼?
與其他組織一樣,學校擁有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但它們沒有任何作為商業公司產生收入的迫切需要。然而,作為學習機構,學校必須發展其核心無形資產之一:為公眾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智慧資本(IC)。
智慧資本由組織中的個人或集體知識組成,可用於獲得競爭優勢並提高其他類型資本的價值(Casey,2010)。它包括除「專有技術」、程序、經驗、教訓和所有其他知識之外的各種內容。它還包括聲譽、品牌認知度、信任和許多其他最終基於知識的品質。
Cheng(2012)認為學校教育應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為迎接22世紀的挑戰做好準備。持續提升學校的整體表現,以及學校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和效能,以吸引優質學生並保持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聲譽──不僅是學生的學業和非學業表現。辦好學校教育實在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面對課程改革的衝擊和挑戰和社會的快速變化,學校領導應以更多的資源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這些支持性資源可以被概念化為學校智慧資本。
建立智慧資本以創造價值是所有組織的重要知識管理過程(Stewart,1997),學校也不例外(Kelly,2004)。因此,Kelly(2004)主張,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知道如何建立學校的智慧資本以創造價值對於學校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學校智慧資本將是社會對學校的預期。
Kelly(2004)聲稱學校智慧資本與學校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有關,從學校創新和管理變革的組織學習能力,從其組織結構和文化,以及其員工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可轉移的能力。
由於學生和家長可能有一天會離開學校,教師的能力,包括他們的集體經驗和專業知識,是學校發展的長期資源的最大潛力(Basile,2009)。必須優先考慮這些資產,以便學校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因此,將學校組織的知識資源轉化為學校智慧資本是學校領導的一項基本任務。
知識管理如何為學校智慧資本做出貢獻?
學校通過知識管理將所管理的知識轉化成智慧資本。知識管理為機構創建一套機制來衡量、存儲知識並將其轉化為智慧資本。由於知識管理關注的是簡化、改進、共享、分配、創造、捕獲和理解知識的過程(Gottschalk,2006),因此它是從機構的無形資產中創造價值的過程(Liebowitz & Megbolugbe,2003);因此,在學校實施知識管理策略可以構建學校智慧資本。
在個人層面,知識管理提高了員工了解如何執行知識任務的能力。在組織層面,知識管理增強集體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高組織績效(Sallis & Jones,2002)。同樣,學校的知識管理可以鼓勵教師檢索、應用、分享、創造和儲存教學及行政知識以改進教學和學校行政的任務和策略。知識管理可以加強員工的專業能力,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從而積累學校智慧資本。
Leung(2010)研究香港學校的知識管理實施情況。他發現香港學校的知識管理不僅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討論不同教學理念和發布學生學習資源的平台,而且保留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教學和學習績效,令到學校的知識社群得以發展,並培養了教職員間的學習文化。知識管理有助於捕捉和保留豐富的教師知識,並通過行政工作和教學中的知識轉移來加強新教師的知識,從而保留知識,進而建立學校智慧資本。
總結
筆者在本文簡介智慧資本及對學校的重要性,也描述學校知識管理與智慧資本的關係,並對教師群體中對知識及其與實踐的影響。這種智慧資本所釋放出的概念具豐富的含義,正如Basile(2009)所言,是學校發展的最大潛力。我們身為學校領導,需要對智慧資本更多的理解。期望在下期「教評心事」中再討論智慧資本的要素,令讀者對智慧資本有更多認識及反思。
參考文獻
- Basile, C. G. (2009).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Casey, N. H. (2010). Integrated higher learning – An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Livestock Science, 130(1-3), 83–94.
- Cheng, E. C. K. (2012). Knowledg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school learning capa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26(6), 557–592.
- Edvinsson, L., & Sullivan, P. (1996).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4(4), 356-364.
- Gottschalk, P. (2006). Stag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n police investigation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19(6), 381–387.
- Kaplan, R. S., & Norton, D. P. (2007). Balanced scorecard. In Das Summa Summarum des Management (pp. 137-148). Gabler.
- Kelly, A. (2004).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schools: analyzing government policy statements on school improvement in light of a new theoriz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9(5), 609–629.
- Leung, C.H., (2010). Critical factors of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 environ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in Hong Kong. Re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2), 66–80.
- Liebowitz, J., & Megbolugbe, I. (2003). A set of frameworks to aid the project manager in conceptualizing and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1(3), 189–198.
- Sallis, E., & Jones, G. (2002).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Enhanci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London: Kogen Page Ltd.
- 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the organization. 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