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博覽館周日(12月26日)慶祝成立三周年及舉辦「奧運雄心」徵文比賽頒獎禮。隨着疫情放緩,香港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指出,博覽館未來將與市民大眾更緊密地接觸,與及加強與教育界的合作,推出針對學生、教師及家長的傳媒資訊活動及課程,希望公眾關注客觀、全面的專業新聞的重要性。
他表示,「下半年的參觀人數已持續穩定增長。我們有信心在新的一年,博覽館可以加強社會對新聞專業的認識,提高公眾整體的傳媒資訊素養。展望未來,博覽館會緊貼社會變化,適時推出切合社會關注的專題展覽及活動。」
抗日80周年 學者齊聚回顧歷史
博覽館在2021年間,推出多個專題展覽,包括「香港戰疫」專題展覽,展示本港過百年來如何應對各種疫症;「奧運雄心」專題展覽,展示運動員的堅毅與奮鬥精神;以及「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及報業」專題展覽,在日本侵佔香港80周年的時候,與大眾回顧香港市民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而本港報業在日本軍政府統治下,如何應對。博覽館亦舉辦多場網上講座,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及精英運動員出席,配合相關展覽。
為配合「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及報業」專題展覽,博覽館同日舉行網上講座,邀請三名專家學者,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教授,以及資深傳媒人鄭明仁先生講述當年的歷史。
話說香港被日軍佔領期間,日軍控制及審查香港所有刊物。軍政府成立報導部,審查香港的中文報紙,當時的記者、編輯及社長更被扣留審問。鄭明仁先生分享,曾有報道提及灣仔一間貨倉大火,但地方實為軍火庫,因此社長被指有洩漏軍情之嫌。此外,全港11份主要報紙於1942年亦被迫合併為6份,所有報紙付印前都要送檢。
丁新豹博士與劉智鵬教授則分享了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情況。丁新豹博士指出,本港糧食不足,要實施白米配給,1944年開始更停止配給,改為價格自由浮動,令米價不斷上升。此外,他亦分享當年東華三院的留院病人要自己負責膳食,東華三院更需要變賣資產維持經費的財政艱苦情況。
而曾訪問多位日佔時期倖存者的劉智鵬教授則指出,當時人民生活十分艱辛,難以溫飽,也沒有工作,生命更受到威脅。街上亦滿布屍體,死狀甚慘。軍政府實施歸鄉政策,遣返人民返回內地,又將部分市民送到香港外的小島,情況不明。
1600中小學生 共書運動員精神
另外,為鼓勵學生關注本港體育發展,以及本港運動員在2020東京奧運會及殘疾人奧運會中的出色表現,新聞博覽館在香港賽馬會、華懋集團、港鐵公司及田家炳基金會共同贊助下,於今年9月至11月期間舉辦「我從香港奧運運動員身上學到……..」學生徵文比賽,共有1600多名中小學生參加。專業評審團在每組選出冠、亞、季軍作品及兩名優異作品。
負責今次徵文比賽的專業評審團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新聞及傳播學系專業應用教授關偉先生、香港電台前中文新聞及時事總監馬文敬先生、商業電台前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監吳庭光先生、新聞博覽館顧問資深傳媒人鄧惠鈞女士及新聞教育基金教育項目顧問黎景鎏先生。
評審認為,得獎文章借運動員的精彩引述和經驗總結,帶出運動員堅毅不屈的精神,以及積極樂觀的態度。
香港新聞博覽館主辦、周大福慈善基金贊助的「日佔時期香港的民生及報業」專題展覽現已展出,免費入場,觀迎公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