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於日前就近年學童輕生事件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他指出2016至2018年內共有259宗兒童(18歲以下)死亡個案,100個死於非自然因素的個案當中,有59名死於自殺,佔全部兒童死亡個案逾兩成,最小10歲。
他提醒大家需關注有關事態的發展,因為2019、2020和2021年的學童自殺個案數字有回升跡象,情況不容忽視。當中最令人憂慮的是,在2016至2018年呈報的在59宗兒童自殺個案中,家庭問題(23.1%)是緊接着學業壓力(25.4%),成為最多自殺學童輕生的主要原因。
感受家人關愛 有利孩子成長
筆者十分喜歡小孩子,幸運地選擇了當教師這個專業,而且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有幸親身陪伴和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從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與家人的關愛,着重溝通和分享,而且也很珍惜有素質的親子對話和緊密的家庭關係,所以今天他們都能各有所成,而且也分別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也用關愛和真誠溝通,為他們的孩子開創新天地,十分感恩。
個人教學工作超過40多年,主要服務中、小學界別,服務對象的年紀一般是由5至18歲不等,雖然當中有11年曾在專上教育學院任職,學生年齡比較大一點,但仍看見不同年齡的學生都有他們天真爛漫的一面,其可愛處與幼童無異。
可以這麼說,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特別是在他們仍然擁有原始的童心時,多給他們關心、溫暖與緊密聯繫,讓他們感受被關愛,為他們在童年時留下盼望、幸福感,他們成長後,自我觀會較健康,對人信任,有信心解決面對的挑戰與困難。何懼逆境的到來?所以,能為孩子們生命留下痕跡,添上生活姿彩,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榮譽!
家長不理死活 孩子內向畏縮
不過有些人卻不然,他們自己討厭小孩子,也不喜歡別人的孩子!有些生下孩子而不負責任,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採取所謂「天生天養」的態度看顧孩童;有人生了孩子卻把他們寄養於人,交下便不聞不問,自己繼續逍遙快活,視孩子為伴腳石、障礙物。
有些則代人管理、照顧或教養有關孩童,但卻完全沒有關愛之情,作了有限度的照顧後,其餘時間便當孩子為透明,遇有不如意,不是打罵,便是惡言相向或是給予孩子臉色,以懲處作為教養手段,只要孩子不為他們帶來不便或添麻煩,便索性放任,不理孩子生死!
因此,孩子的命運就只能各安天命,際遇各有不同。根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2019年虐兒個案共有1006宗,2020年則下降至940宗,其中身體傷害虐待為389宗,佔41.1%,疏忽照顧201宗,佔21.4%;施害者為受虐待兒童父母的個案數量達到583宗,佔59.7%。
遇著一些愛惜生命的父母或寄養家庭,孩子得到關愛,可以活得開心,成長也比較健康,這是幸運的一群。不過若遇人不淑,不是被虐待,便是長期被虐打至死,如最近的一宗新聞個案[1],孩子便因被虐打或被疏忽照顧,連性命也保不住了,可悲!
王宏哲(2020)[2]引用美國心理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論述,並在他的〈孩子成長4階段,爸媽該給的關心不一樣〉文章中指出,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如果愈是激烈、負面的回應,孩子長大情緒會變得愈差、愈沒有自信學習;相反的,如果家長的反應是積極正向、具有建設性,孩子長大才有辦法內化和反省自己的行為。
所以,若上述個案被虐至死的孩童就算留得了生命,但若因長期受壓,心靈受損,心理不平衡;成長後也會變得內向、畏縮及無助,對己沒信心,對人欠信任,偏執甚至仇視他人,將不快樂的經歷轉嫁至他人身上,禍延下一代!
六大方法 營造快樂童年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守護好自己的孩子,為他們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筆者總結自己的親身經驗,有以下建議:
1. 我們盡量要多陪伴孩子,讓他們感覺到我們的存在,父母的關愛是無處不在的──
- 由自己親自帶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親子關係是必須從小建立;
- 習慣每天都抽時間去陪伴孩子,例如每天一早起來,叫聲「早晨」;
- 多點擁抱他們,讓他們感到愛的實在;
- 晚上送他們到房間入睡,說聲「晚安」外,還可跟他們在床邊一起閱讀、說故事或唱兒歌。離開時,給他們親吻和擁抱;
- 一起吃晚飯,是一家人享受家庭歡樂的最好時光,成人不要只掛着看電腦、把玩手機、打電話或談公事;要盡量陪同孩子談笑,什麼芝麻綠豆的生活趣事話題都會令一家人開心整個晚上,閒話家常最好;
- 在孩子做功課或自修時,多在他們身旁陪伴,偶然回答他們的提問;若孩子遇到家課疑難時,請耐心啟導,協助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2.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多和他們傾談──任何話題也可以,只要是孩子感到有興趣的事物;容許孩子發問,有問必答,知無不言,不懂便說不懂,對孩子不要說謊話。
3.切記不要只向孩子問責,忘記嘉許孩子的小成功。正向的肯定比質詢的效果更佳!例如別只問「功課做完嗎?」或「溫好書未?」這些枯燥、窒礙親子關係的問題,最不該問。
4.孩子一定會犯錯,父母必須懂得聆聽和體諒。孩子犯錯時,是很害怕師長、父母責罵的。作為成人,我們最重要肯耐心聆聽,先了解孩子整個犯錯的源由和過程,由根本問題入手,慢慢開導孩子和引導孩子自我尋找問題根源,然後協助他們解決和想出補償辦法。
5.多點抽空出席孩子的活動,包括接送孩子上、下課,出席孩子在校的活動,包括以家長身份與教師面談;如有需要,也可擔任家長義工,讓孩子感到父母是真心支持、付出行動和愛護他們,在同學面前感到光彩!
6.與孩子一起玩樂,製造快樂泉源。平日可以和孩子下棋、閱讀、說故事、唱歌、玩遊戲;假日則可和孩子到戶外活動、遠足、游泳、打球、看電影等,只要親子在一起,做什麼都好!
價值觀教育 須社會動員
成文之日適值課程發展議會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的日子,雖然建議書在原有七個價值觀基礎之上,新增了三個更貼近今天生活和社會所需的價值觀在內,包括「守法」、「同理心」和「勤勞」等。新的架構為學校提供一個更靈活、更生活化的中央課程作參考,學校可按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去調適和發展具校本特色的價值觀教育課程。
不過,筆者認為價值觀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能做到全社會總動員,而家庭教育、公眾教育與及社會風氣的樹立,都同樣重要。
當然,上面所述純屬筆者個人意見,無論怎樣,愛護自己的孩子,用愛心關懷去栽培他們成長,給他們一個快樂的人生開始,總比終日不聞不問,由得孩子自生自滅、「躺平」、生活無目標,甚或變壞、輕視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好。
註:
[1] 2018年1月,有5歲女童受生父繼母長期虐待,最終因傷口受感染引致敗血症死亡。
[2] https://www.leaderkid.com.tw/首頁/看文章/教養育兒大百科/孩子成長4階段,爸媽該給的關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