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特區政府大力鼓勵大專院校北上大灣區辦學,以發揮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優勢,協助大灣區培養人才,提升教育水平。踏入新學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適齡入學人口大幅下降,更改變了學校持續上升的預期,令中小學可能面對新一輪的「縮班殺校」危機。
促進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
下筆之際,政府宣布合併龍翔官立中學與九龍工業學校,而早前也有消息指兩間港島區中學收生不足,「縮班殺校」迫在眉睫。因此,教育界人士期望在基礎教育的領域推動大灣區合作,招收大灣區學生,或鼓勵學校北上辦學,或鼓勵老師北上執教鞭等。
然而,這些建議在多大程度上可行呢?基礎教育的大灣區合作是一帆風順還是困難重重?它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解決中小學「縮班殺校」的危機呢?
國家剛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第八章第一節提到推動灣區教育合作發展。除了已初具規模的高等教育合作之外,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也提出了以下4方面強化合作的舉施。第一是鼓勵締結姊妹學校,第二是建設港人子弟班和寄宿學校,第三是開放香港教師考取教師資格,並准許他們在內地任教,第四是研究增加內地學位讓在珠三角工作或生活的港人子女入讀,並讓這些遷子女參加高考。
上述的措施主要是針對港人或港校 「北上」就學或辦學的層面,另外也有教育界人士從 「南下」的角度,探討可否讓內地學生來港就讀。最後,兩者形成雙向交流,促進大灣區基礎教育的合作。
港童「北上」就學誘因不大
先從「北上」就學或辦學而言,目前廣東省內已有一些具規模的港人子弟學校。然而,隨着2012年前特首梁振英停止雙非孕婦政策後,雙非或單非孕婦的數目從2011年的高峰4萬多下降至2019年的3000多。在這批學生日趨減少的情況下,港人在內地辦學的生源恐怕只能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列的以在珠三角工作或生活的港人隨遷子女為主。
如果大灣區經濟融合有突破性發展,愈來愈多港人到大灣區定居和發展,希望更多時間陪伴和照顧子女,相信這方面的生源會有增長空間,但似乎數目不會太多,因港人子女北上就學的誘因其實不會太大。
單從升學的銜接問題看,畢竟內地高考競爭激烈,恐非一般香港學生所能接受;如要北上就讀大學,現已有內地大學在港聯招和收生的制度,港人子女不必北上就讀內地開辦DSE或內地課程;如子女在內地中學畢業後最終會回港就讀大學(畢竟香港大學教育水平較高和較國際化),家長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舉家北上生活了?
北上辦學難招生 師資素質恐參差
再者,要以此紓緩香港生源不足問題,無疑是割股啖腹,因大量港生北上或加劇本港收生不足問題,所以成效實有局限。至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的容讓香港教師考取內地教學資格並任教,在目前中港兩地教師薪酬有相當差距的前提下,恐怕參與數目成疑。
當然,如教師本身任教的學校遇上「縮班殺校」問題,當然會有動機北上,但這些老師會否因「失業」的標籤而影響其在內地的競爭力呢?特別是香港未有內地的教學專業階梯制度,沒有特級教師之類的評級,令師資質素難有客觀的評定標準。因此,香港老師在大灣區教育融合下雖有其機遇,但成效須視乎多方面的條件配合。
至於綱要未有提及的香港辦學團體或學校北上辦學,面對和招收國內學生,大家必須要清楚這些來自香港的學校憑什麼在內地立足呢!相信一些知名的辦學團體或香港的名校在內地定當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叫座力,而受惠者恐怕不是受「縮班殺校」影響的中小學。
此外,最大發展空間的是,香港學校在內地開辦一些如IB(國際文憑)、英國GCSE、美國SAT的國際課程,相信會有相當數量港人在內地子女入讀,因既可憑相關成績報讀本港大學,也可以考慮出國。而對內地人來說,特別是新興的中產階級,相信也有很大吸引力。
但基於同樣道理,這條光明的大道並非一般學校、辦學團體、教師可以自由進出,例如老師要任教IB(國際文憑)是要經過培訓和認證的,「縮班殺校」的老師能否受惠,實是疑問。
內地生「南下」住宿困難 效用存疑
從 「南下」的角度而言,准許香港學校招收內地生就讀,其實這建議在2000年教改時已有探討(當時主要提及外地生),但學生的住宿和照顧是一大困難,並非所有學校也有宿舍。
如要學生在深港兩地每日舟車勞頓往返,亦會影響其成績和個人成長,而最終能招收內地生相信多是鄰近香港內地出入口岸,或擁有宿舍設備的學校,其發展的普及性不高,對「縮班殺校」問題的幫助也有限。
要言之,港人大灣區辦學具光明前景,兩地基礎教育合作亦大有可為,但最終成效和普及性有多大,要視乎很多條件配合,而大灣區合作對紓緩「縮班殺校」問題的作用恐怕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