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裏的弱勢社群

教學助理、校工從來都是學校裏最「弱勢」的一群,均屬編制外,通常只受勞工法例保障,多由學校自行擬約聘請。這群學校「幕後功臣」的辛苦有人知嗎?

一所學校能運作暢順,除了歸功於管理層領導、前線老師執行外,還有支援團隊的配合。然而,教學助理、校工的待遇卻長期得不到應有重視。他們的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從來都是學校裏最「弱勢」的一群。要令學校健康發展,絕不能再待薄這批「幕後功臣」。

教助境況十年如一

提起教學助理,往事便湧上心頭:十多年前,我大學畢業剛投身教育界,亦擔任過此職。當時,我的月薪為一萬二千元,與以職點算酬的教師相比,自是有距離,但以那時的畢業生起薪點來說,則不算太低,而且本着能體驗學校工作,加上校方比別的學校公道:暑假教學工作較輕鬆,故合約為期11個月,讓我有空間休息及另謀發展,我便由此執起教鞭。

任職期間,除了沒有固定任教課堂外,其餘製作教案、教具、協助科務、批改課業,照顧有特殊需要學生,以致帶領課外活動等工作,都會涉獵到,有時也會幫忙處理校內的雜務,工作量與其他老師相差無幾。不過,只放「銀行假期」,而無緣享受「學生假期」。事隔多年,這職位的工作範圍,大抵如此,工資也大抵如此。

教助看不見光明前路

長期以來,薪酬追不上社會步伐,這本身已是問題。退一步說,當如累積在學校工作的經驗,人工低廉,也無可厚非。然而,教育界根本不當任職教學助理的經驗是一回事,即不會計算其教學年資。

相反,若未能在兩、三年內覓得教席,很多時被視為自身條件不足,但現實是這種「準教師」,比比皆是,當中不乏擁有碩博學歷及教育文憑。年復一年尋不到可伸展抱負的平台,哪管有多大教育理想,也不得不低頭,而另謀高就。

記得那時一位家境富裕的學生曾問我:「像你這樣讀那麼多書,當個教助能有多少人工?」此話固然含冒犯意味,可是侮辱斯文的正正是教育界本身。其實,很多人也曾為教學助理遇到的種種不公抱不平,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波瀾起不了!

就算,因超額教師等客觀因素,令教助轉任正教有困難,薪金也調整不了,為這職位定下晉升制度和職點表,該可以了吧!持續處於前景未明,叫人怎樣堅持下去?即使教育界對這訴求,一時三刻也滿足不了,起碼要讓教助有多點休息時間,使他們有更多空間進修,以祈找到發展機會。要是連這樣卑微的請求,教育界亦不打算妥協,那與「黑心僱主」有何分別?

校工得不到應有回報

提及校工,大家可能覺得屬於低技術工種,人工偏低,僅值萬餘,也理所當然。要是在最低工資實施前,我對此無所非議。不過,在現今職場,這種待遇對競爭力較低的求職者來說,也沒有多少吸引力。工資相若的工種,也有不少選擇。哪怕是工時偏長的物業管理員(俗稱「看更」),人工亦差無幾,但未必要幹種種粗活,有較多坐着來工作的時間。

校工則不然,除了負責校舍內一切清潔工作、園藝佈置外,還得為學校各種活動搬運、擺設物質,有時也要兼任「水電工」,爬高踩低,維修設施……總之,校園內大大小小的工作,都有他們的身影,可說是由學校開門便做到關門,一直忙不過來。

稍加思索,也該意識到校工的收入與工作量不成比例。須知道,大部份校工都是中年人士,已有家室,試問如此微薄薪金,在當下社會怎能養活家庭?

總結,教助與校工均屬編制外,通常只受勞工法例保障,多由學校自行擬約聘請。因此,校方多抱「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心態,登出招聘廣告便不怕無人應徵。

教助尚且會因為經驗不足,以及盼望有天當正職老師,而委曲求全。然而,像校工這種厭惡性工作,不靠薪金招徠,誰會擔當呢?現時很多校工職位已乏人問津。教育界可以為社會樹立榜樣,做個照顧「弱勢」的良心僱主嗎?

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