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鄭月娥:「雙城三圈」突破行政界線  強強聯手發揮「港深所長」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今屆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不少措施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她在接受秦玥獨家專訪時指出,政治環境改變令政府可以做到更多工作,整合不同策略發展北區;但同時也必須改善管治效能才能應付。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期內第五份《施政報告》,從謀劃布局上看,這份長達55頁的報告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放在顯要位置,涉及港深合作的內容佔比也是歷任特首《施政報告》前所未見。

10月8日上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秦玥獨家專訪,這也是《施政報告》發表以來林鄭月娥首次接受媒體專訪。

林鄭月娥提及去年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聆聽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印象很深刻。

港深所長 國家所需

她透露,過去一年香港與深圳一共成立19個工作專班推進合作。而今年9月初,她親自赴深圳參加深港高層會晤,這是雙方首次把合作平台提升至行政長官以及深圳市委書記層級,突顯出港深合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林鄭月娥認為,深圳和香港在整個國家的宏圖大計裏扮演着重要角色,應該發揮「港深所長、國家所需」,而不是以前常說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往後的『香港所長』可能是要和深圳一起做的,尤其是創新和科技。」她說。

她又指出,香港經過了兩年多的暴亂、新冠疫情衝擊和一度經濟下滑之後,現在已經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特別是有了《國家安全法》的保障,有了完善選舉的制度,可以減少內耗及泛政治化,香港可以重新出發。

「客觀條件改變了,特區政府就應該更加積極有為,不應該再害怕有些事情做不了而不去做。」

林鄭認為,完善選舉制度之後,可以減少內耗及泛政治化,有利政府工作。(亞新社)
林鄭認為,完善選舉制度之後,可以減少內耗及泛政治化,有利政府工作。(亞新社)

化片面發展 成整體策略

這種思路體現在《施政報告》中,《施政報告》首次提出發展新界北部的藍圖,根據藍圖,與深圳臨界的新界北部將成為可容納250萬人居住的北部都會區,佔地約300平方公里。

林鄭解釋,過往特區政府在北區做過很多工作,但相對片區化,這次最大的不同是「整合」策略。「這一次是個更加整全、更加有策略性、更加面向深圳以及希望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發展策略。」

她也認為,因為北部都會區策略宏大且涉及跨境,要成功做到,特區政府一定要提升管治效能,譬如政府架構要改變,要有更多有為的人加入特區政府,公務員系統應該「能者居之」等。

以下是專訪文字實錄──

深圳衛視駐港記者秦玥(以下簡稱秦):去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深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當時您有在現場聆聽,您認為,在這一年間深港合作有哪些具體的突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下簡稱林鄭):去年也就是2020年,在深圳慶祝特區(建立)40周年的時候,國家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當時我也在現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席寄望深圳站在更高的起點,發揮先行先試的改革開放的任務。所以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同深圳市政府聯手做了很多事情。

去年11月,我去了北京和廣州之後,也在深圳與深圳市的領導,大家共同梳理出一些我們可以共同探討以及合作的項目。大概一共有40多個項目,負責不同項目的同事一起互動,共同推進。到了今年5月,(項目合作)已經有一定的成熟程度了,我們都知道每一個項目大概推進的情況是如何,就由深圳和香港兩地政府一共成立了19個工作專班,繼續推進這些工作。

譬如這次在《施政報告》的跨境運輸方面,我就提出,我們其實已經有一個專班、專門負責跨境鐵路的發展,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合作,為發改委希望見到的「軌道上的大灣區」作出貢獻。其他的專班當然也涵蓋了金融、科技、法律、環保等一些民生事項。

林鄭指出,今次的「北部都會區」概念是整合政府在北區的發展策略。(政府新聞處圖片)
林鄭指出,今次的「北部都會區」概念是整合政府在北區的發展策略。(政府新聞處圖片)

深港官員 跨境合作

到了今年9月初,我們就召開了一個深港的高層會議,我自己親自去的深圳,這也是首次把合作的平台提升至行政長官以及深圳市委書記的高度。以前是深圳市市長及我們的政務司司長,這也突顯出港深合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所以實際上深港共同做了很多事情,譬如在人流方面,我們兩地政府也同意重建皇崗口岸,香港的落馬洲口岸將會搬去皇崗,現在應該已經開工了,兩地政府也同意新皇崗口岸會使用「一地兩檢」過關。

在科技合作方面,我們在深圳河以南有個叫河套區,但作為香港和深圳的創科園,河套區要等到2024年才會有首批建築物可以使用。這也是我們兩地政府合作,來打造「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

在深圳的福田區,先給香港科技園有限公司,吸引一些企業也好、初創也好,可以先落戶深圳福田的創科園區,以後就可以在落馬洲河套區(落戶發展),這就是「一區兩園」的概念。在法律方面,香港的律師已經可以考內地的律師資格,前海也給我們的律師提供了一些優惠,包括用香港的法律,希望以後可以用香港的仲裁等等。

所以其實做了很多事情,這也是為什麼要提升深港合作到一個高層的會晤以及合作機制,就是因為現在深圳在一個更高的起點;而香港,特別是在這次的《施政報告》上我也提出,香港也在一個新的起點。

因為經過了兩年多的暴亂、新冠疫情的衝擊,經濟也都曾經下滑過,現在我們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有了《國家安全法》的保障,有了完善選舉的制度,可以減少香港政治體制內的內耗和泛政治化現象,香港真的可以重新出發。所以可以想像香港、深圳這個雙城故事,會在未來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林鄭月娥表示,港深兩地政府合作打造「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以幫助香港融入內地。(亞新社)
林鄭月娥表示,港深兩地政府合作打造「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以幫助香港融入內地。(亞新社)

港深合作 強強聯手

秦: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特別是總書記多次來到深圳特別是前海視察,在當今時代、在整個國家宏觀布局當中,您認為總書記將深港關係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有什麼樣的期待?

林鄭:在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年規劃綱要》裏面有一章是講區域合作,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就是放在裏面的,「十四五」規劃希望能夠建設一個高質量的粵港澳大灣區,所以在這個「9+2」的粵港澳大灣區裏,其實香港和深圳是兩個核心的城市。當然廣州、澳門也都是,但是我們(深港)有「比鄰之利」,我們根本就是隔壁的鄰居,只是一條深圳河的分隔。

還有就是過去40多年深圳的改革開放,香港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所以未來港深聯手可以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引擎作用,也可以將深圳和香港的合作輻射到整個大灣區、甚至輻射到大灣區以外的城市。

所以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深圳和香港在整個國家的宏圖大計裏面,我希望也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甚至最近我和深圳市委書記說,其實港深兩地應該要發揮「港深所長、國家所需」。如果國家在哪些地方有需要、而港深兩地是有優勢的,我們應該聯手去發揮這個優勢,而不是以前一般那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往後的香港所長可能是要和深圳一起(發揮)的,尤其是創新和科技。

秦:去年此時和您做專訪時,您提到新界北長期荒蕪是有個歷史原因,時隔一年的《施政報告》的北部都會區發展有了具體的願景規劃,譬如把之前有的、像是沙嶺殯葬城放下,又把之前擱置的跨境鐵路,例如港深西部快速軌道,再納入《施政報告》,為何這一年出現了如此之快的變化?您的施政思維有哪些變化?

林鄭:(笑)這個不是施政思維上的變化,是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往沒有《國家安全法》保障之前、也沒有完善選舉制度之前,香港處於一個時常都是泛政治化甚至是不斷內耗的環境中,也影響到香港和內地的關係、也都影響到香港和中央之間的憲制秩序,甚至出現了一些極端的危害國家安全、鼓吹「港獨」的行為。

在這個客觀條件之下,由特區政府推出一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措施,會令到這些(人)更加有機會、更加有藉口做一些非常激進化的工作。

以前我們也見過了,比如我們建廣深港高鐵的香港段,哇,真的是好像打架一樣。到我們建好了,想做「一地兩檢」的法律,(反對派)又在立法會「拉布」。所以在這種客觀條件下,無論我作為行政長官,有某些思維比如我們應該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或是應該和深圳合作得更加緊密,都是難以提出的,因為提出了也做不到。

過去一年,立法會恢復了一個不是泛政治化、不是內耗的環境。(立法會圖片)
過去一年,立法會恢復了一個不是泛政治化、不是內耗的環境。(立法會圖片)

改變思維 能者居之

但是現在中央給了我們雙重保障。我們也看到過去的一年,立法會恢復了一個不是泛政治化、不是內耗的環境,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譬如我剛剛提到的新皇崗口岸的規劃,是經過現在的立法會同意通過的。客觀條件改變了,特區政府就應該更加積極有為,不應該再害怕有些事情做不了而不去做。

所以我一直都有這個看法:我們應該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應該和粵港澳大灣區結合、更加應該要和深圳強強聯手,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這種境況。現在是第一次有這種環境(可以做),去年都沒有這種環境。因為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完善選舉制度是今年3月在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所以現在是第一次有這個機會,我作為行政長官可以在一個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這一種新的思維。

所以現在我有信心,這種做法成功的機會比較大,不過當然也決定於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能否提升。所以這次講到有關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策略,我同時也會說,這些策略因為很宏大、也都是跨境的,要成功做到的話,特區政府一定要提升管治。譬如我們的政府架構要改變;我們要有更多有為、有承擔的人加入特區政府;我們的公務員系統應該是能者居之;我們應該要做好、做多解說工作等。

所以妳說變化的話,是這些的改變。有人說這個《施政報告》講很多次的一國兩制,肯定是要提很多一國兩制的,因為一國兩制就是基礎。一國兩制無法行穩致遠的話,那其他很多經濟民生的問題都很難解決得了。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專訪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