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達者﹒誠也──朱達誠

朱達誠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追求,遵循儒家與道家的哲理。更代表他生命的體驗,技巧的堆積,人格的修養,真切的抒發。

著名雕塑家朱達誠,湖北武漢人,他身心力行的藝術之路,是貫穿着中華文化信念:如中庸所載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朱氏的姐姐是美術出版社的編輯,齠年時常出入姐姐的工作場所,耳濡目染滋生了繪畫的興趣。1957年考入武漢藝術師範學院附中美術系,入校便遇到了優秀的老師。一個認真的好學生,必然會得到學校的啟重,助他翅翼豐盛,往藝術的天際遨翔。1965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成績出眾留校任教。

早年下鄉勞動  泥塑激活農村

那年代,知識份子須定期下鄉,通過勞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為人謙遜但不壓抑自我,而是堅持對專業的努力,農作勞動在田梗小息,他默不作聲,撈一把泥土,扭揑出各種面目,圍觀的耕田人樂成一片,都想學這門手藝。

於是就地開辦了農民泥塑訓練班,把學校5年的雕塑專業,摸索一套短、易、快的濃縮教法,使數月內初見成效。大家興致勃勃把家史、村史、文革樣板戲……揑成栩栩如生的泥塑。然後挑擔走四鄉,自發性的巡迴「泥塑擔」活動,小型的泥塑展覽和陳列室,激活了枯燥的農村新貌。

朱達誠以身作則,忌諱了假、大、空的陋習。如春風化雨,灌溉了鄉村潛在的藝術萌芽,培養出400多位泥塑新秀,走進了《湖北日報》、《人民日報》、《新聞記錄片》,走進了中國美術館。證明他早年處理人際關係,已非突出個人,而是關注集體眾人的智慧,建立良性秩序,帶動藝術於和諧中互動。

這是朱達誠秉承傳統文化中「至誠的力量」,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為港名人塑像  投身焠煉其中

1983年來港定居,至今其雕塑憑實力已聲譽卓著。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大型傑作,例如香港中山公園內,五米高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香港文化博物館三米半高的李小龍側身踢腿、置地廣場遮打爵士牌匾浮雕,諸如此類不少名人的塑像。

當每次有新的作品完成時,總是使他大病一場,因大型的雕塑是體力拼搏、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對藝術家是一種意志的體現,投身其中的焠煉,無疑是對自身肉體的磨損。他作品物象的立體造型,由表象到內在,均獲得了所有人的掌聲,但他沒有自滿賦於生命的具像。大達者直而好義順理為樂,真實者無妄忠實不欺。

1996年,香港港基銀行為97回歸舉辦的雕塑比賽,他選用抽象的女性半身形態,題為《祈願》的作品參展,佳作以45公分高的黑色雲石鑿成,圓融的意狀雙手托腮,飽滿的體積感祈願香港明天會更好!同樣寄望對人間世事的美好祝願。從內容到形式一致獲得好評榮獲冠軍,主辦單位特別製作一張20000元大支票,由曾經是港姐冠軍的李嘉欣頒獎。

作品《祈願》
作品《祈願》

拓展草書雕塑  銜接傳統哲理

母體文化總在他靈魂中召喚,他又創新拓展草書雕塑,將流暢的章草,由平面轉為三維空間。從傳統延伸哲理之考量,歷史、藝術與當代的銜接!漢字是我們民族的象形符號,以物形為主,以智慧為魄,是先祖對天地萬物,濃郁感性的隱喻徵象。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3.5米高的銅質雕塑。仰望那一筆而成的草書「家」,筆勢流動,變化呼應,糾結交錯,圓勁有力,柔韌勻穩,勢不可遏。使轉如環,歡快豪邁。懸空透澈。若唐詩云:「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踪。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家」是生物避風擋雨的安樂窩。學校是年輕學子修鍊心靈、增加學識、共譜壯志的大家庭,大學更是培育棟樑的聖地,中大素來是名家輩出。真如校訓「博文約禮」捍衛可貴的學術研究!深信中大的師生處身校園,感覺猶如家般的親切。

另外,朱達誠以孫中山格言「博愛、自由、平等」書法銅雕…… 立體漢字融入空間的大型裝置,是現代建築配合雕塑嶄新藝術語言。

作品《家》獲安放在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內。
作品《家》獲安放在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內。

轉投創作焦墨人像  遊走虛實陰陽之間

朱達誠孜孜不倦的求索。在繪畫領域又創作一系列焦墨人物畫,表演人體動感的《美學沉思》。畫面的虛實陰陽、焦墨與白紙,虛實的過度,那屈身的赤身男子漢,似乎處於徬徨、無奈、壓抑中,但骨骼和肌肉的力量,彰顯剛強恆常的活力,正在適應中取得平衡,逆轉瞬間短暫的困頓,以意志貯存的毅力,蓄勢撐起健壯的肢體,將穩步走向詩的遠方!

這動態如《道德經》所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變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老子對運動規律的判斷,朱達誠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追求,遵循儒家與道家的哲理。更代表他生命的體驗,技巧的堆積,人格的修養,真切的抒發。

欣賞他每一件作品,帶給筆者中國文化的啟發,亦是「大達者·誠也」的藝術含金量!

其中一幅焦墨人物畫。
其中一幅焦墨人物畫。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