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KOL新風格

從來教學工作都算是一種表演藝術。老師運用十八般武藝來講好一堂課,歸根究柢那根本是要來一場完美表演,取悅的對象就是面前的學生。隨着課堂環境的迭變,既然舞台有變,表演方式焉能一成不變?

過去近兩年來的教學環境的最佳寫照,就是「幻變、創新」。

不論年資多寡,教師共同面對的是無法預測的瞬間變動:受疫情起落帶來的停課、復課、半日上課的輪換。同時因為有良好資訊科技基建的支撐,教學同工在短時間內主動或半被動地做出了範式改變:多用科技工具、創出新的教學流程。

課堂學習環境漸變不能回頭

現時能完全恢復全日面授的學校尚算是少數。換言之,大多數教學班仍是半日授課,餘下的半天如要進行教學,那就非用網課不可。事實上不少老師經歷了長時間運用新科技工具進行教學後,對網課教學已不再抗拒,亦掌握到個中竅妙。

推動網課這個機遇令學校踏上自攜裝置BYOD的不歸路,假以時日平板電腦將變成一個標準學習工具。新的學習裝置令課室環境出現了新景象,BYOD令「一人一機」隨時隨地都可出現。伴隨而來的就是對教師的考驗:怎樣令學生專注你的表演而不是機器的畫面。

教育界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已經很多年了,成效一直都不大如意。網課的湧現和大比例的BYOD,短時間內把這個目標拉近了很多。雖然無法肯定網課成效有多高,但肯定的是在實施網課時,學生自學能力是個必要的配套要求。

同樣地,課堂上老師也要展示新的、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令學生自己使用平板電腦並從中學到課程要求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BYOD令「一人一機」隨時隨地都出現。(Shutterstock)
BYOD令「一人一機」隨時隨地都出現。(Shutterstock)

疫情延續年多影響所及,促使教育現場產生很大變化,而且是不能行回頭路的改變。曾有本地研究指出,早前疫情下網課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當踏出不能回頭的前路後,怎樣在上述新環境下讓學與教有效地發生,將是教師面對的一道關卡。

KOL化會是個起首式嗎?

要衝破這個關卡的方法實在不算少,本欄多位作者也曾撰文提供可行的點子和策略。最近聽到有些說法,教師可以參考那些成功開設直播頻道的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的做法;仿傚他們而令學生變成粉絲,那樣就可吸引學生聽課。事實上,坊間社交媒體上已有不少老師、教授都粉墨登場,紛紛下海直望鏡頭、透過幾分鐘的短片來個硬銷。

教師KOL化會是未來的發展嗎?KOL直譯是「關鍵意見領袖」。當中的重點是領袖,能夠稱得上KOL的都是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很大影響力的人;其影響力未必來自他在鏡頭前的表演或嘩眾取寵的話語,相信更多的是其推銷技巧和言談內容能夠切合觀眾期望。

令大量網民關注是一種技能,教師參考KOL從中取經,改善自己的傳意能力是可以的;但最為核心的,仍是教學內容和與學生的相互交流。筆者鮮有打開社交媒體流傳的KOL節目,但KOL式的風格在很多表演節目或促銷廣告都會有,若教師只是把教學風格盲目追隨時下流行的KOL模式,應該不會成功。

教師參考KOL從中取經,改善自己的傳意能力是可以的,但用於教學值得商榷。(Shutterstock)
教師參考KOL從中取經,改善自己的傳意能力是可以的,但用於教學值得商榷。(Shutterstock)

教師教學風格與效能

從來教學工作都算是一種表演藝術。老師運用十八般武藝來講好一堂課,歸根究柢那根本是要來一場完美表演,取悅的對象就是面前的學生。隨着課堂環境的迭變,既然舞台有變,表演方式焉能一成不變呢?

KOL化可視作只是一種教學風格上的更新,光是KOL化並不能有效提升課堂質量。隨了表演技巧外,一個含金量高的課堂還是要以知識含量來釐定。當中重點不是你送出的知識量的多寡,而是學生從中學到的知識量、或因看了表演而啟發他們去學的知識含量。

新時代、新環境,的確令前線教學人員受到不小的衝擊,面對新工具、新平台所搭建的教學空間,教師要學新技能是無可避免的。不過,無論選用怎麼樣的新風格,必須謹記原初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