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一念無明》未能立刻執筆,要沉澱了一整個星期,也不敢像精神科專科崔永豪醫生般用專業角度寫,更不能像編劇導演直接寫創作的心路歷程,只知道看罷電影走去飲了太多酒,和朋友暢談到深夜:每人自己心中也會在看《一念無明》之際,有共鳴的一刻,觸動到心靈最陰暗的一角。
香港人普遍來說都不懂、也不肯去認識精神病,一句痴線便代表了一切。什麼躁鬱症 ?人人也會有心情好心情不好的時候,怎可能天天心情好?天天心情好的那人才真要看醫生了!只是程度上的問題嗎?那什麼程度才算有病?最近還聽聞有「心境惡劣症」,長期(約2年)的壞心情也算精神病!
無心診治 藥物完事
遇上不順心的事,遇上挫折,遇上炒窩輪破產,遇上母親因病長期辱罵自己,應該充滿正能量天天向上笑口常開?今天醫藥科技日新月異,但幾粒藥丸便可以藥到病除?《一念無明 》中最令人難忘是醫生見病人那幕,這位醫生可能是政府醫生吧,不用討好病人,便可以連「扮」關心也免了,眼睛只是用來看電腦忙着填表,問題像問卷,診症像填問卷,因為今天的醫療服務最重要是「依足程序」,不能孭鑊,確保飯碗,問了要問的一串問題,開藥,Next。講究效率是公共醫療的標準,還可以像電影中Woody Allen去見Psychoanalyst般傾訴童年,像寫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般詳細講故事?現代精神病科依賴丸仔,一粒鎮靜,一粒興奮,下位 ! 現代社會和講求和諧搞經濟,蟻民不許異化個人主義,要溶入、麻目,規劃化。長期不好不壞心情最理想 。
《Black Mirror》有一集講未來世界中,人人有分數跟身,不能有異於常人的表現,不能有「態度」,不然評分立刻下降,說句難聽話得罪人?評分傾瀉,影響前途、阻礙社交,社會逐漸排斥,流言沖天,網上廣傳。
「精神病患者」標籤 五十步笑百步
《一念無明》的阿東,究竟做過些什麼敗壞社會的行為?殺了母親?法庭說是意外呀!坐在便利店地上狂吃朱古力?有付錢有啥不可以?社會在社交網站的一體化下,只可劃一,不容異化。朋友之間的統戰最厲害,「佢講野神神化化,係咪精神有問題?」於是下次聚會最好醒目收口。《一念無明》的阿東在婚宴中說的,字字真言,不過,難聽的真說話,又有誰會歡迎?
我一向愛穿七彩衣裳,說話極端,意見另類,朋友們都包容,沒送我去青山,家人也只有暗地擔心,沒有逼我長期依賴藥物。但認識的人同樣有異於常人舉止,卻因為說話令人難堪,確屬於要避開之一類。
阿東的劏房鄰居並無屠狗輩之仗義,問一句,阿東做過些什麼行為令人擔心安全?但一句「精神病患者」標籤效應是一切,反而說話刻薄尖酸自私短視的,雖然同樣地令人不安,卻沒遭遇精神病人一半的歧視,繼續欺凌卻沒有被喝「入青山啦」。
每次有新聞,什麼自殺或暴力事件,記者訪問鄰居,總是問:「他平日有什麼奇異舉止?」家人被責怪,怎不早早送他入青山?有社工跟進?那怎會不察覺異樣及早防止?有疏忽嗎?世人關心的,只是斬人的可能性 。
很多長期病患都沒有根治可能,精神病不幸地也是其中一款,但比起其他病更可憐,病人和家人因為害怕歧視而不肯求醫 。
現代城市人人埋怨壓力大,調查數據令人吃驚,情緒病在學生和成年人問廣乏存在,不過普及性的情緒病並沒有為精神病患者帶來同理心,大家繼續為自己開脫說沒有病,整天卻埋怨周身痛,睡不好,但又說不出是什麼病,整天上天下鄉尋中醫神醫,吞神奇藥粉,自己的焦慮抑鬱不是精神病,人家的便是一生一世要困在青山。算了吧,五十步不要笑百步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