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2008危機看北水南下的游資

在當前游資捲土重來的背景下,重溫當年資金進出對聯匯衝擊的情況,明顯極具參考價值。……
2008年底,美國爆發次級按揭危機,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聯邦儲蓄局隨即推出寬鬆銀根貨幣措施(QE1),穩定金融,振興經濟。按照貨幣發行局機制,香港外匯基金須履行兌換保證,不停承接美元沽盤,方可穩守港元聯繫匯率,所以港府承接美元沽盤長達年餘。據金融管理局推算,2008年第四季及2009全年,共承接多達800億美元(約等值6,400億港元)游資流入,壓力之大不言而諭。
 

2008游資衝擊聯繫匯率

 
在當前游資捲土重來的背景下,重溫當年資金進出對聯匯衝擊的情況,明顯極具參考價值。表1拆解2008年及2009年港元M3按季變動,並可粗略地分為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港元信貸;第二個是外資淨流入;第三個則是其他淨資產。外資淨流入包括銀行業務及貨幣銀根兩部分,業務部分反映貿易匯兌等對外收支增減,銀根部分反映游資進出。
 
2008年首兩季,港元M3減少,因為外資流出多於港元信貸增加,此消彼長。本港股市自2007年10月創下31,958點新高後回落,年底已跌至27,812點。外資在2008年初沽貨離場,實在順理成章。及至第三季,美國房地產次按風暴惡化,外資繼續流出,傳聞是班師返國救火,舉動不難理解。總計三季,外資淨流出1,770億港元(即920億元+710億元+140億元),乃來自銀行業務部分(1,960億港元),應該屬日常對外收支。第三季港元M3反彈,源於港元信貸回升,及其他淨資產增加。期內銀行經常儲備對總存款比率由39.1%稍降至37.4%,而貸款對存款比率則由45.2%上升至48.0%,變化不大,保持穩建。
 
同年9月底,美國歷史悠久投資銀行巨擘雷曼兄弟倒閉,引發環球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聯儲局進一步減息之餘,亦放寬銀根,注資市場,藉以穩定金融體系。所以第四季最富戲劇性,外資流入填補港元信貸收縮,貨幣增長910億港元,港元信貸減少1,360億港元,而外資淨流入2,270億港元(其中貨幣銀根部分佔1,600億,包括外匯基金注資)。外匯基金曾臨時注資過千億港元,增加銀行系統流動資金,防患未然,令銀行系統其他外幣負債及結算戶口結餘同步增加。故此,銀行結餘對港元活期(即支票及儲蓄)存款比率,即跳升十多倍至10.0%。期內銀行經常儲備比率回升至39.0%,而貸存比率則回落至44.6%,顯示銀行信貸態度謹慎。
 
踏入2009年,首兩季港元M3急升,港元信貸增加及外資流入,而其他淨資產減少。美國聯邦儲備局在3月份推出新一回合寬鬆貨幣及低息政策,游資加速湧港,連番觸動聯繫匯率之強方承兌保證,外匯基金只能源源接盤。10月份,美國再延長金融寬鬆措施,外資繼續流港,但港元信貸趨緊。期內貨幣銀根部份淨流入共達5,020億港元(即650億元+1.370億元+930億元+2,070億元),年底時銀行經常儲備比率升至43.4%,而貸存比率則徘徊在41.6%,顯示銀行未有半點鬆懈。年內,銀行結餘比率在8%至12% 之間徘徊(表1),而其他外幣負債回落,反映外匯基金收回臨時注資之際,游資流入填補空間,且流漣不退,其圖謀港元脫鈎升值之心,頗為明顯。
 
註:因四捨五入,數據成分相加與總計或有出入
註:因四捨五入,數據成分相加與總計或有出入
 

滬港通應可消除兩市差價

 
綜合當前金融現況分析可見,內地仍需實施外匯管制,在此局限之下,滬港通變相將境外合格投資者(QFII)及境內合格投資者(QDII)普及化,貫通兩地市場,方便跨市場買賣,此舉不失為短期重要措施,有助促進滬港台(即我們過去一直倡議的「海灣港」金融聯盟)共建大中華金融互通平台的發展。另外,若非內地上市企業股權結構複雜,容許「一企兩股兩市」,則不會出現結構性「兩市兩價」現象。
 
滬港通的重要制度安排,可謂打開了跨市場套戥之門,照理應該可以消除兩市差價,糾正市場偏差。復活節長假後香港復市,滬港通走勢凌厲,但結果出人意表,北水一面倒南下,加上最近人銀連番降準放鬆銀根,乃招惹游資來犯,搭順風車圖利之餘,更試探聯繫匯率虛實,實乃始料不及。今後,若北水南下變得有跡可尋,游資投機港元脫鈎升值實可預期。金融管理局疲於招架之餘,其實苦無良策釜底抽薪,一勞永逸,因為港元所面對之巨大升值壓力,實在是系統性課題,更是貨幣發行局制度的盲點,深思聯匯何去何從,更可謂極其必要。
 
(股市亢奮更應居安思危以防聯匯受衝擊・二之二・完)  
 
本文原刊於《信報》,此足本經作者授權發表。

 

 

陸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