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施政報告在教育部分的一個亮點是小學學位老師比例提高,由原本是35%調升至50%,雖然與業界學位教師全面化的訴求仍有一段距離,但總算有一定進步,獲得一些掌聲。特首如在餘下兩年多任期內再進一步調高學位教師比例,例如中學由目前的85%,變為100%,小學再提高到80%,相信他競逐連任的話,至少在教育界有望取得較多選委的提名。
然而在未來兩年內,可以預計的教育政策計時炸彈,包括筆者要探討的英中議題,似乎仍未受到當局足夠正視,未知是心中有數,抑或仍未排到議事日程呢?
雙語中學的出現
五年前時任教育局局長的孫明揚實施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把以前截然兩分的中文中學、英文中學改變為多元化的學校類型,包括全級實施中文或英文教學的中學,以及同一級中若干班為英文,若干班為中文的學校,而準則就是中一收生情況,一所中學如取錄85%全港前列40%的中一學生,便可開設英文班,由一班至全級不等。
因此,除了傳統的英中外,出現一批每級有一至三、四班英語教學班的雙語中學。亦因為家長一直以來有追求英語教學的心態,所以,學校的受歡迎程度亦依次劃分為全英中、雙語中學、中中等。
以上劃分以六年為一個循環,理由是收生情況可能有變,幾年過去,有升有降,當初取錄全部為第一組別(band one)的中學,有機會維持不變,亦有機會減收了一班,甚至兩三班的該組別學生,因而未能可運用英語去任教各班學生。同樣地,某些中學收生水平提高了,也許可以由雙語中學提升為多一、兩班英語班甚至是全英中了。至於取錄新生水平的下降,又往往和學校所屬地區適齡人口的減少有關。例如某區有40所中學,有15所為全英中,但幾年以來學生人口下降,即第一組別學生也減少很多,於是這15所中學之中,可能有6、7所未能維持全英中,而變為每級只有一至三班為英語教學的雙語中學。
英中比例隨人口下降
由於本港整體適齡學生人口近年持續下降,按此趨勢,現時100多所全英中,另100多所雙語中學肯定會面對英語班減少的問題,這對學校管理層、教師、家長、校友均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再從整體香港狀況看,400多所中學,當中英文中學比例一定會減少,社會人士特別是家長也許有更大的不滿!
下一個循環年由2016年9月開始,教育局會根據學校在2014及2015年此兩年的平均中一新生水平去決定學校的命運,作為學校管理層,定會千方百計努力爭取留在英中行列,但這畢竟是一個零和遊戲,預計「落車」(又或不帶貶意地稱之為「換車」)的學校必定不少,這於收生不足的重災區如沙田、大埔、屯門、港島東等更為嚴重。
與其到時才處理,教育當局適宜早為之計,考慮不同的應對方案,例如早前有學校議會推出,可將劃分比例提高,取錄前列四成,改為五成,便可開設英語班,那麼英中數量不致大幅削減。畢竟,教學語言除了是個教育議題外,更是一個社會議題,以至引申為一個政治議題,這是現屆政府必要面對的一個棘手政策,須慎重從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