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是複雜的。想改造社會的人,要想「到民間去」,得先反覆問明自己的目的,也要作好出乎意料的心理準備。
歷史上,有兩件「到民間去」的事,都非常有名,而結果大相逕庭。
1873年年底起,俄國有民粹主義者實行「到民間去」。上千的年輕革命者,打扮成農民,到他們心目中大有潛力的農村。這些滿腔熱情的知識分子向農民傳播自由的思想,希望喚醒農民,推動他們心目中的革命──推翻沙皇,建立社會主義。運動規模很大,持續經年,波及很多地方。這些年輕人都受西方思想影響。首先提倡「到民間去」的俄國思想家赫爾岑,生於富有的貴族家庭,兩次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亞。他後來出國,在西歐生活了20多年。期間目睹了法國1848年革命的暴力,對西歐的社會革命感到失望,轉而寄望在俄國農村推動變革。他的思想為民粹主義奠下基礎。
赫爾岑在「到民間去」運動產生之前去世,沒有見到那出人意料的結果:那些充滿理想的年輕人,被農民視為神經失常,對推翻沙皇的想法並不領情,還把他們抓去給警察。最後近千人被捕,百多人判刑。
或許有人說這個運動奠下了多少基石,起到了什麼效果,但是沒有人能否認,「到民間去」失敗了。為什麼呢?
這些年輕人到農村之前,對農民的狀況和思想,並不理解,沒有把社會的實況放入自己的思想框架之中。他們想拯救農民,結果農民不接受他們想法,反而招農民之恨。
這該怪誰呢?任何事要成功,要講究客觀條件,通俗點講,是所謂水到渠成。我不知道那些年輕革命者有沒有想過原因。這麼聲勢浩大的運動,以這樣出奇的形式結束,裏面總該發生過幾個有趣的故事,留下些有啟發的感受。
成功在乎態度
1910年代甘地到印度的民間去,效果完全不同。甘地從南非回印度定居時,已經四十多歲,思想成熟,在南非有20多年服務印度人的經驗。他想印度擺脫殖民地地位,但是他的理想,被國民大會一個相熟的前輩取笑。前輩說,等他在印度住上一年,他的看法就會糾正。於是,當別人問他,在印度可不可以進行南非的非暴力抵抗,他說一年之內不準備做,因為他答應過前輩要旅行全印度以廣見聞,在這觀察期內,前輩還不許他就公眾問題發表意見。
以甘地當時的聲望,難道他就不可以認為真理在我手,立即在印度「翻炒」南非經驗嗎?但他選擇了坐印度的三等火車,去全國旅行幾年。別以為未來聖雄一定有無上毅力,那三等車經驗,是連甘地都叫苦叫累的。甘地的到民間去,有助他洞察印度的問題癥結,然後他才在印度推動波瀾壯闊的非暴力運動。
俄國的年輕人和印度的甘地,都有理想,可是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前者以為真理在我,要喚醒人民(雖然一方面又提倡民粹),後者謙虛地自稱在體驗真理,於是去理解人民。這兩個到民間去的行動,於是得到全然迥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