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1月26日,香港教育學院獲授大學名銜,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教院20年來爭取正名,終在張仁良校長的任內達成。下文為2014年末本社訪問張仁良校長的專訪稿,談及他的辦學理念,以及對教育大學的期許。
張仁良教授擔任香港教育學院(下稱教院)校長以來,將很多教育以外的概念(人脈、商界關係)運用到對學校的管理上。他承認,找一位教育專家做校長自然有他的好處,那就是對教學非常熟悉;而非教育專家做校長的好處,則是把社會其他方面的資源帶入學校。「無論是哪一種,靜心聆聽都是至關重要的。要多聆聽、多篩選,比如哪些應該做,不該做;哪些應該馬上做,哪些不應該馬上做。」
問卷調查了解僱主的需要
「我雖然教了幾十年書,但我對教育政策、教學法完全是門外漢。所以我先做了一個調查去了解市場的想法,聽多些受影響的持份者的訴求及要求。」張仁良教授一到教院上任,便邀請全港約2,000所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校長就「未來教師主要能力之重要性」進行問卷調查,回收率超過50%。「通過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校長們更注重的是老師的 EQ」,張校長解釋道:「其中我們總結出的學生前五個重要特質,依次是正面性格、正面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人際能力以及專業知識能力。」可以看出,前四個都是關於個人態度及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這說明對大多數僱主來說,積極正面的態度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尤為重要。針對這些市場的回饋,教院重新檢視現有教育學士課程的內容重點並順應僱主需求作出調整,以提升學生在畢業後的競爭力。
「比如說,我們加強了學生在特殊教育這一部分的訓練。因為特殊教育是從三歲開始,愈早愈好,未來對於特殊教育的需求將愈來愈大。」目前教院推行先導計劃,初步讓100名參與學生接受15個小時的特殊教育訓練,亦會被安排前往相關機構實習,然後視乎成效將特殊教育課程正式納入為教育榮譽學士課程中的聯課課程。
「還有許多中學校長欣賞我們的課後支援計劃,給他們解決了很多問題。」課後支援計劃是指教院由2013年9月起與大埔區內八所中學合作,為特殊學習需要的初中生提供課後輔導服務。參與擔任導師的教院學生要接受九小時的課堂訓練並接受考試。「鑒於課後支援計畫的有效性,接下來我們會延伸到新界北四個區,讓區內學校之間形成網路。」張校長自信地說。「另外,教院將安排學生參與社會服務,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培養正面的生活態度。」
加強師徒制提升學生水準
張仁良教授到教院後,進一步將課程的英文授課比率提高到80%,希望提升教院學生(未來老師)的英語水準。有學生質疑「我將來會去到小學教中文,英文不需要那麼好」,張校長的回應是:「就算你教小學中文,你不能排除自己有機會去國際學校教書,到時同事之間交流、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一定是用英文而非廣東話的。」從2012/13學年入學的新生開始,校方規定學生在畢業時必須符合語文政策對個別學科的「出關」要求。「在這一環境下,尤其是在兩文三語,我希望可以提升香港教育學院現有學生的水準。」張校長充滿信心。
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張校長將引入 mentorship(師徒制)。與過往師徒制不同的是,以前大多是找社會領袖,今年開始是請一批中學校長來做學生的 mentor(導師)。「這可以讓學生更直接的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環境、所承受的壓力是怎麼樣的,讓他們能在入學開始就進行準備。」張仁良強調要構建這種聯繫,讓學生在之後能夠更順利地找到實習及工作機會。
這個過程牽涉到一個關於學生在未來是否應從事教職的問題。「我跟學生講,如果你覺得自己未決定好做老師的話,就不要去找教學的工作。」張校長直截了當地指出,現今香港失業率3.1%,工作機會還是很多的,「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有這樣的耐性,有這樣的堅定信念,那才應該去從事教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