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李歐梵:我懷念早年中大的人文精神〉
作為文化大師,李歐梵教授知識廣博,對於香港文化的現狀,記者提出近年有報道指美國《時代》周刊於2008年創作的「紐倫港」名詞,現今彷彿已經沒有香港的份兒,只剩「紐倫」。 英文傳媒如今只將倫敦與紐約作比較,例如比較兩地博物館、劇院、畫廊的數量,完全沒有將香港納入比較範圍。香港是不是已經失去其文化優勢,成為文化沙漠?
「紐倫港」的比較不再合適
他回應道:「首先,當年《時代》把三個城市作比較,這是否合適呢?我認為不合適。當時之所以把它們作比較,大概只是因為它們都是金融中心吧。但現在似乎有變,上海和新加坡冒起來了,亞洲很多重要的銀行業務都轉到新加坡,現在香港主要負責華人地區和大陸的業務, 但隨着上海都冒起來,香港將來可能會再退一步。所以,香港作為財經金融中心的自傲感,要開始反省了。而這個比較之所以不合適,在於它的比較方式有問題。香港的面積和人口跟這兩個大城市相差太遠,如果將她們的學院、畫廊、博物館的數量作比較,那香港當然比不上紐、倫。」
李教授早年曾將香港跟維也納作比較,他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兩者不是相差很遠,例如畫廊、博物館數目都接近,但問題在於去畫廊和博物館的人數,這便相差很遠。他認為論生活文化含量、文化品質,香港更加比不上紐約和倫敦。「除非把文化的定義放寬,用人類學的定義,將所有生活習慣,包括衣、食、住、行等價值都計算在內,甚至把粵曲放進去,但現在還有多少人聽粵曲?有多少人去接觸香港的大眾文化、嶺南文化?我想問題在於人們不參與,不去接觸。 反觀紐約,紐約的文化十分多元,比倫敦更要多元化,當地人也樂於參與,單是戲劇就非常之出色,他們除了有Broadway,還有off Broadway,off off Broadway,還不夠,還得加上Brooklyn,光是另類文化就有幾個不同的地區了,更不要說主流文化。 在我心目中,不要說香港比下去,這兩個城市甚至把巴黎都比下去。」
他又指出,除了紐約、倫敦,另一個很有潛力的城市就是柏林。「柏林的建築不得了,絕對超越倫敦。論博物館,其數量之多,根本看不完,更不要說音樂了,世界古典音樂之都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柏林。論音樂廳的素質,管弦樂隊的素質,可說是世界一流。我現在正在學德文,因為我很想知道博物館的展覽內容,至少我要知道其標題是什麼。我得重申,從來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品質、品味和人民參與,最重要的是市民有沒有參與。這方面,香港真的『無得比』,就算和新加坡比,新加坡的參與度都比香港高。」
官僚制度繁瑣 扼殺創意
李教授指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市民的參與度。近年書店由地舖轉到樓上舖,書店愈來愈少,除了是因為租金昂貴,也是因為香港人少去書店,更遑論去畫廊。 近年來香港政府不斷鼓勵文化創意產業,記者問這會不會改善香港的文化生態,他說:「文化創意產業?這是個名詞,是句標語、口號。現在大家都掛在口上,但並沒有人去了解這是什麼一回事,例如什麼叫創意,什麼叫工業。而創意產業的概念到了官僚手上,就變質了。工業就變商業,創意不要了。最重要是『搵錢』,跟消費連在一起,為整個城市打出另一個名堂。」
李教授最近喜歡建築,留意到深圳和香港每兩年都會舉辦建築展覽,一年在香港,一年在深圳。他感嘆,在深圳舉辦的,規模又大又好,在香港辦的,卻沒有人理會,根本沒有人知,只靠幾個行內人在辦。「如果搞創意產業,我個人最看好的就是設計,就是建築。我常常問,香港好的建築師都跑到哪兒去了?當然是大陸。為什麼香港的建築師在香港不能發揮他們的所長呢?一,官僚制度太繁瑣。二,土地問題。現在蓋的公屋,為什麼全都一式一樣呢?因為建公屋的人只從經濟層面作考慮,例如要花多少錢,可供多少人入住,花最低的資本,拿到最高的效益,這是一種過度的功能主義。 今年我到深圳看一個建築,他們把舊工場變了一個新的、大型的展覽館,當時我還以為去了柏林,這就是創意呀!把舊的東西變成藝術,倫敦、柏林也有這樣做,她們把舊的車站活化,又成了藝術。我最近很感嘆,我只見香港的文化創意的成份愈來愈低。」
從教授的語氣,再一次體會到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慨,他續說:「但也不能完全怪罪於官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他地方都在互相競爭,人才不斷流失。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文化創意上打破邊界,多與深圳、珠海聯繫、互動。文化本來就沒有邊界,不像政治。」
李歐梵專訪系列 3-2
延伸閱讀:
!doctype>個人介紹
李歐梵,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先後執教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 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西文學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清水灣畔的囈語》、 《我的哈佛歲月》、《蒼涼與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響》、《人文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