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斷煩惱

佛法說「煩惱即菩提」,假如好好利用煩惱與困難, 經過轉化而用智慧面對和處理,煩惱甚至可成為修行的助緣。

佛教徒耳熟能詳,每天早晚課,甚至吃飯前的供養偈都會唸到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從第二願看來,好像我們非要盡一切能力把煩惱斷除不可。

不過《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煩惱也是有為法,並不真實存在,只是由我們的心製造出來;如同世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但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習慣了要分是非、好壞、對錯,煩惱便由此而生。

理論上煩惱只是一個標籤,把標籤拿走便再無煩惱;它也是一種感覺,本身沒有力量,是我們賦予它力量去干擾我們,而煩惱必須要有因緣才能生起,如果不讓相關因緣出現,便沒有問題。佛法說「煩惱即菩提」,假如好好利用煩惱與困難, 經過轉化而用智慧面對和處理,煩惱甚至可成為修行的助緣,既然如此,煩惱又何必一定要斷除呢?

雖然《金剛經》說所有煩惱都是幻相,但單憑信念,我們能否在經歷煩惱時,只要告訴自己它們都是幻相而獲得解脫呢?大家都懂得知易行難,就需要實踐禪修,去幫助我們提升覺察能力,而且相信「每一個困難和逆境,都是我們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了。

當煩惱導致情緒低落時,就是修行的重要契機,因為這時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便不會對它們產生貪求或執著,而心念也會慢下來,這時去觀照和體驗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最容易和有效的。

常霖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