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全球經濟版圖的地震與洗牌〉(六之一)
趨勢三:全球商業擴張與本土化
新冠病毒和中美對抗導致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嚴重受挫,中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已經下降到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水平,2020年幾乎停止。以往中國企業在全球大兼併的時代已經結束,並需要面對全球經濟競爭的新態勢和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的新壁壘。
幾年前我們以工業智能4.0為主題去德國遊學,我們去全球著名的製造機器人的企業庫卡參觀,那時剛剛被美的收購。但現在這樣的併購很難獲得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批准。從歐洲到美國,中國企業的併購計劃嚴重受阻,非常低門檻的兼併都得不到批准。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在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增長,在2015年、2016年的時候達到頂峰。特朗普上台之後,這條曲線開始往下快速下跌,到了2020年基本是平了,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陷入停滯狀態。
中國對全球的投資也發生了巨大變化,2008年、2009年為什麼對中國最重要?2008年也就是中國跟美國關係發生變化的開始,原因就是美國發生金融危機,而美國那時候沒有辦法自己單獨處理這場危機,需要中國伸出援手,所以中國對外投資開始增長,也在全球受到歡迎。
在這裏面很有趣的是,在過去的幾年裏面,中國對印度的投資也加快了。那個時候在香港我碰到很多中國企業家,我認識的擁有幾十個億資產的企業家跟我談印度是中國未來投資最好的一個地方,但轉眼之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當時根據美國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的估計,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現有投資和計劃投資總額超過了260億美元,非常大的數量,但是在疫情爆發之後,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擴張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中國對印度科技行業的投資對印度產生了巨大的震撼,TikTok在印度受歡迎的程度超過YouTube。
但新冠病毒在印度蔓延,特別是兩國軍隊在邊境緊張對峙,印度民間,特別是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場抵制中國的運動。印度莫迪政府的態度也開始發生大轉彎,從鼓勵來自中國的投資,轉為設立種種障礙。
如果大家還記得,莫迪曾經來過武漢。大家很奇怪,為什麼莫迪跑到武漢來?因為他當時正在競選,當時印度的經濟受到影響,他需要中國的幫助,所以那個時候大家覺得中印的經濟合作未來是非常好的,但如今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一帶一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
對中國來講,「一帶一路」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戰略發展方向。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從2013年以來,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和建設超過9000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即便在新冠病毒爆發的2020年前三個月,「一帶一路」新項目的總價值也超過了250億美元。
根據中國官方的數字,20%的「一帶一路」項目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即便這是一個負面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2019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間的貿易總量增加到1.34萬億美元,差不多9.27萬億人民幣。從2013年開始,這個數字是一直往上升的。
但「一帶一路」的風險也是很大的。第一個是西方抗衡。美國2018年通過《建設法案》,加強在貧困國家的私營投資;2019年美國跟日本和澳洲達成「藍點網絡」計劃,以認證基建標準,但成果不多。與此同時,歐盟與印度推出「互聯互通夥伴關係」計劃,涉及數字、能源、運輸等領域的合作。雖然到了今天,過了很多年,這些相應政策都無法撼動中國「一帶一路」的擴展,不過地緣政治風險一直在增加。
第二個是政治風險。疫情的影響是短暫的,但「一帶一路」國家的地緣政治風險高。發改委警告,全球治理、貿易體系、中美競爭、以及新興市場的增長動力是影響「一帶一路」的幾個重要因素,不少政府經常更換,本來很友好,突然間下台了,這些都會對我們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個是債務陷阱。這到底是西方的偏見還是事實?中國外交部去年的一項調查表明,40%的項目受到負面的影響,20%的項目嚴重受到影響。現在「一帶一路」國家裏,很多人很看重我們的錢,因為現在中國「富得流油」,這是中國人在海外,在全球給別人的一個感覺。前年我們去黑山,到了黑山,大使館組織當地的商業精英和我們見面,來了很多商人,都覺得我們可以會去投很多錢。
一個私立大學校長臨時給我們準備了非常豐盛的早餐,可是我們剛剛在酒店用完早餐,而且我們沒時間,要去克羅地亞,他很不開心,一定要我們去,還要跟我們校友的企業簽約,說以後他們的學生畢業了,可以到他們的企業來實習,我就怕他誤會我們很牛,到時候他很失望,失望以後他對我們是很不開心的,所以我不想給他一種錯覺,但人家就是不信,就是覺得我們很牛。
第四個是百姓觀感。中國企業的全球商業擴張,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需要面對當地民眾對中國觀感的影響。有一次我們環球遊學去到了中亞的烏茲別克,在烏茲別克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歷史悠久的城市撒馬爾罕,當地導遊用英文給歐美的遊客講解,他就說日本人、韓國人、還有中國人都來我們烏茲別克投資,但是日本人、韓國人會考慮給我們好的利益,中國人啥都自己賺盡。
這些觀感不管是錯還是對,這是我們給別人帶來的觀感,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所以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擴張,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特別留意企業運營管理的本土化要求,不要做什麼都是拉上自己人過去幹。中國人愛吃自己的飯菜,拉個廚師過去沒關係,但是清洗廁所的人不用吧?在這樣的新融合中,我們一定要理解人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生活方式。
中國人的管理方式也在改變世界,中國企業的全球擴張必須注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僅需要考慮企業利潤,也要考慮如何為所在地人民提供發展的機會。而且「一帶一路」計劃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一旦它成功,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才有可能。
趨勢四:全球供應鏈大洗牌與「中國+1」新方案
這是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首先,中美脫鈎對全球貿易跟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第二個,由於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依賴中國?
2020年中國的出口依舊增長,貿易順差增至歷史的最高水平,為什麼?大家知道,由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很多國家都需要我們的醫療產品和個人防護設備。但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全球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生存的這些必要品都要依賴中國,這會帶來多大的困境?」由於這樣的擔心,全球供應鏈將會發生一個重大的變化。新冠危機突顯了全球從汽車配件到醫療設備極度依賴中國。儘管受到冠狀病毒、全球政經動盪以及美國關稅戰的壓力,中國的出口在2020年依舊保持增長,貿易順差增至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5350億美元。
中國海關的數字顯示,2020年中國的出口依舊在增長,因為歐美處在新冠病毒的蔓延之下。2020年出口額比2019年增長3.6%,至2.6萬億美元,比上一年的0.5%增長有所改善。進口小幅下降1.1%,略高於2萬億美元,中國成為復甦的第一個主要經濟體,下半年增長強勁。去年4月份的時候,中國的貿易大幅度下跌,那時候中國是受新冠病毒衝擊最嚴峻的時期,但去年11月份出口恢復,12月的增長為全年最好的月份。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同樣是不減反升,從2021年的一組數據,大家可以看得出來,中國2020年對美國出口仍然比2019年增長了7.9%,到了452億美元;從美國的進口增長了9.8%,達到135億美元,這是中美貿易停戰協議的一部分,中國購買更多的美國大豆、天然氣和其它商品。所以,特朗普想脫鈎,但中美貿易在他離開白宮之時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因為中國的製造業種類非常齊全,所以中國在全球的供應鏈不太可能被輕易的取代,全球的企業巨頭也不會輕易的撤離中國。但也要面對中美對立的後危機時代,這樣一個新的布局,以外循環為主導的中國企業就必須考慮尋找發展的新目標。
全球供應鏈受到衝擊,大家知道中國停產了,也影響到韓國的汽車業,現在越南就成為一個可替代的方案。韓國的三星(Samsung)已經基本撤離中國了,到了越南。在胡志明市,現在樓價飆升,租金比深圳福田還要高,因為樓少,沒想到這麼多企業來了。
在中美脫鈎的背景下,面對美國政府的關稅以及政治壓力、脫鈎的壓力,很多美國企業都採取「中國+1」方案。什麼意思?
沃爾瑪全球供應鏈已經向印度、越南轉移,沃爾瑪的亞洲總部也準備從中國遷移到泰國。蘋果公司走了,富士康也走了。蘋果公司把在中國生產的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並透過供應鏈擴大印度業務,五年內產能達到400億美元。
富士康作為蘋果的代工廠,也緊隨其後進軍印度,投資10億在當地設廠。我剛剛從鄭州回來,鄭州的富士康廠現在只剩1/3的生產規模,大量農民工失去了工作。我們面對一個挑戰,就是中國的製造業會不會重走美國的空心化之路?
準備進入一球兩制的時代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什麼人,我經常和同學說我顯現在外的是一個死硬的樂觀主義者,潛藏在內的是一個浪漫的悲觀主義者。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全球供應鏈的變化將會發生一個可能的結局。未來全球的經濟格局,特別是全球跨國企業的運作會進入「一球兩制」的時代。
什麼叫「一球兩制」?也就是說,在這個地球上,一個跨國企業要發展必須考慮的是歐美日和中國的兩個分割的市場。在中國該說人話就說人話,在美國該說鬼話就說鬼話。所以在這場新疆「棉花事件」裏,全球跨國企業在表態的時候,你們要理解他們的苦衷,他們有時不得已要做兩面人。因為他不說沒了歐美市場,說了又得罪中國的消費者,所以他現在要特別的慎重。
去年疫情期間,沃爾瑪給武漢捐款,但在美國一句話都不敢說,生怕美國媒體知道了這事。在中國,他不能不賣華為手機,但是也不能賣太多,賣多了怕引起美國媒體的注意,所以把華為手機擺在櫃枱最下面,中國人看到了,他有賣,美國人看不到,就沒賣。這就是「一球兩制」的時代到來,我們必須有所準備。中國的跨國企業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如何在這些變動當中尋找生機,是非常需要有戰略的眼光。
2020年11月,在上海的美國商會對346位成員企業進行調查,71%的製造商表示他們不會將生產轉移出中國,但在346個成員中,只有200個是製造商,其中141個表示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其餘的58家製造商表示他們正在搬離部分或全部生產線,這也佔據了差不多1/3了。
另外一個數據我們看到,2020年2月,美國銀行宣布了對全球3000家企業的分析,美國和加拿大有2/3全球性公司已經實施或者宣布將製造業部分的供應鏈從中國撤走。而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50%的國家和地區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所以,「一球兩制」成為未來的趨勢,對我們的製造業不可能沒有影響。
「2021世界大勢與中國的挑戰」系列六之二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