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黃金時代:自由開創勤努力 小國竟成海上霸

荷蘭就好像戰後香港一樣,完全是一個移民國家,具備了一切移民城市的特色──勤勞積極,活潑開放,創新包容。加上新教徒推崇節儉勞動與教育的價值觀,荷蘭的識字率與儲蓄率皆領先歐洲,更助長其經濟發展。

春節前,跟大家介紹了哈爾斯(Frans Hals)1624年繪畫的《笑容騎兵》(The Laughing Cavalier[1],時為荷蘭黃金時代(Dutch Golden Age)。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同樣的疑問?以前我每次看到荷蘭16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畫作都很奇怪,為什麼跟其他地方,如意大利的畫作,這麼不一樣?意大利不是藝術界的先驅嗎?為何荷蘭有這麼多警衛隊群像?警衛隊又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個人肖像,而且不論男女,差不多每個都穿的像去參加喪禮的黑衣白領子?

其他地方好像極少畫風景,海洋與船隻,但荷蘭卻有人專畫風景,專畫船隻,甚至專畫瓶花的,一大瓶一大瓶,色彩豔麗,花種多樣。最特別的是,其他地方都只看到宮廷貴族,在荷蘭卻看到城市平民──婦女與孩子的家居生活,菜市場熙熙攘攘,男女酒館耍樂。

荷蘭,其實真的跟歐洲其他國家非常不一樣。今天先跟大家回顧一下荷蘭黃金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背景,下星期再介紹黃金時代的不同畫派與代表人物時,大家就會更明白了。

(圖1)一本論荷蘭政經專書的卷首(封面)圖,本納裴卡,1730。Frontispiece for a French treatise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Dutch Republic, Bernard Picart, 1730.
(圖1)一本論荷蘭政經專書的卷首(封面)圖,本納裴卡,1730。Frontispiece for a French treatise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Dutch Republic, Bernard Picart, 1730.

擺脫暴政 宗教自由 北部龍頭

荷蘭黃金時代,不是一個政治朝代,沒有明顯的起點與終點,通常粗略以17世紀為代表。在此筆者以兩件重大政治事件為里程碑──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了尼德蘭聯合共和國(俗稱「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向領主西班牙正式宣布獨立,由此正式開展荷蘭黃金時代;1713年,荷蘭與歐洲多國簽訂《烏得勒支和約》(Peace of Utrecht),鞏固了英國全球航運與商貿霸主之位,荷蘭風光不再。1581至1713年,荷蘭黃金時代前後約130年。

荷蘭本歸「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共17省,故也稱「十七省」)[2],十七省人民多信奉新教,遭天主教領主西班牙暴力打壓。各省頑強抗爭多年,1581年,北部烏得勒支7省決定成立「荷蘭共和國」,共同對抗西班牙。此乃今天荷蘭國之濫觴。團結就是力量,荷蘭得以擊敗西班牙,向海外擴張,正式開展其海上霸主基業。

西班牙當然不會輕易放棄北部七省。抗爭持續至1585年,西班牙奮力扳回重鎮安特惠普(Antwerp)後,決將西屬尼德蘭南北分割。西班牙保住南部,要求所有新教徒於兩年內撤離。於是,大量新教徒湧往北部,有說差不多一半安特惠普人口、四分之三布魯日(Bruges)與根特(Ghent)人口,加上大量鄰近小鎮與鄉間農民選擇北移,為北部尤以主要城市,阿姆斯特丹帶來大量工匠、織造工人與勞動力。

從此阿姆斯特丹取代安特惠普,成為歐洲低地首要國際商貿城市。65年後的1648年,西荷兩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更訂明謝爾德河(River Schelde)須停止航運[3],此河乃安特惠普商貿命脈,此舉無疑對安特惠普乃雪上加霜,卻保障了阿姆斯特丹歐洲北部龍頭大港之位。

資優移民 多元文化 勤勞開創

受荷蘭宗教開放風氣吸引,歐洲其他地方備受宗教逼害人士,亦紛紛移民荷蘭,包括法國的新教徒(French Huguenots)、西班牙、葡萄牙與德國的猶太教徒。許多猶太富商帶來鉅額財富,引進商貿知識人脈,促進荷蘭開展海外貿易。

移民亦為荷蘭帶來大量專才如律師、銀行家、工程師等,發展國際海洋法、跨國金融信貸,為荷蘭海外商貿護航;推動本土基建與工農業發展,退水造地,蓋船煉糖,農產增收。證明有人才就有生意,有生意就推動經濟,經濟上來國家自然富強。

在征戰多年後,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和平帶來繁榮,商貿不斷增長,荷蘭工資亦水漲船高。據記載荷蘭黃金時代初50年間,實質工資增長超過60%,為全歐工資最高之地。人民不愁沒工做,不斷吸引新移民,荷蘭人口迅猛增長。

荷蘭黃金時代三巨頭畫家之一的哈爾斯(Frans Hals, 1582-1666)就在3歲時隨父母從安特惠普北遷至荷蘭哈林( Haarlem,離阿姆斯特丹30分鐘車程)定居;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7)母親也是從安特惠普移居阿姆斯特丹,在當地結婚生下維梅爾。

哈爾斯乃第一代移民,維梅爾乃第二代。據統計,17-18世紀阿姆斯特丹超過一半人口屬第一代移民,加上第二、三代移民,好像戰後香港一樣,完全是一個移民城市,具備一切移民城市特色──文化多元,勤勞積極,活潑開放,創新包容。加上新教徒推崇節儉勞動與教育的價值觀,荷蘭的識字率與儲蓄率皆領先歐洲。在1645年,國家雖只得不到170萬人口,已經有6家大學,更助長其經濟發展。

自信自主 自助自發 自由開放

國家從西班牙殘暴打壓下取得獨立,所以人民都有一股推崇自由的自信。體制上,荷蘭當時可說獨一無二,是歐洲唯一沒有君主的聯邦共和國[4],各省獨立管理自己行政財務,只共同商議國家發展與外交事務。此自主自助制亦激發各省人民的自發性,形成一股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5],加上各省政府皆由富商家族出任「攝政」(regents),政策與方針自當方便經濟發展,商貿金融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貿易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荷蘭地處歐洲南北東西要塞(圖二),北臨波羅的海(Baltic Sea),接通東歐與北歐各地,南通萊恩河直穿德國、瑞士,亦可沿大西洋往西南進發,直達英、法、西、葡甚至意大利;遠洋貿易西至美洲,南至非州,東至亞州,無遠弗屆。

(圖2)1650年歐洲國家分布地圖。(網絡圖片)
(圖2)1650年歐洲國家分布地圖。(網絡圖片)

荷蘭當時最大貿易,因其重要而被稱為「母親貿易」(Mother Trade)的乃穀物。荷蘭大量從波羅的海地區進口糧食,餵飽自己國民,餵飽因天氣不穩經常歉收的中南歐多國。此外亦從波羅的海進口焦油,麻,亞麻與木材等。有進口得平衡出口,船隻去航時不至空船。荷蘭向波羅的海國家大量供應北海鯡魚(herring),又從葡萄牙,法國買來食鹽與葡萄酒,加上荷蘭本土生產的布料與建築材料包括地磚、牆磚與頂瓦等。

荷蘭本土紡織業與服裝製造業向來做的不錯,1581年得到大量從安特惠普移民過來的全歐最資優織造工人,織造業更如虎添翼。本土生產的羊毛供不應求,得從英國蘇格蘭與西班牙進口優質羊毛,製成品賣到全歐。後英國學會自行製造上等布料出口,不再賣羊毛給荷蘭,荷蘭轉營較廉價的窗簾布與衣物。

商貿發達 海上霸主

強大的水上貿易催生了造船業,協助荷蘭發展遠洋船務,開拓遠洋貿易,重點搶佔葡萄牙商貿地盤。從事奴隸買賣,把非洲的賣到美洲,把北美與南美土著賣到加勒比海,西班牙,甚至北非;亦在印尼馬來亞等地,販賣勞役奴隸,把印度印尼奴隸遠送非洲。有史料研究,光荷蘭一國在200年內,即販賣了超過50萬奴隸,其中超過7萬在運送途中喪命。

許多奴隸被賣到各國殖民地,種植甘蔗與煙草。回航時荷蘭買回大量蔗糖,運到阿姆斯特丹提煉,再賣到全歐。據統計,1605年阿姆斯特丹只得三家煉糖廠,但直到1662年的50年間,增到50家,可想當時荷蘭糖業之鼎盛。

此外,荷蘭亦從非洲運回貴重的黃金與象牙。從印度帶回棉布絲綢,以及當時貴如黃金的香料。18世紀將咖啡移植印尼,大量出口歐洲;又經日本帶回中國瓷器。後明末清初,中國動亂,瓷器出口短缺,荷蘭在維梅爾(Vermeer)家鄉,台夫特(Delft)自行研發藍花白瓷(圖3),稱「台夫特瓷」(Delftware)或「台夫特藍」( Delft Blue),曾一度風靡歐洲,至今在歐洲一些古堡大宅還可以看到台夫特瓷磚。

(圖3)蘇格蘭寶馬堡火爐旁風車圖案台夫特瓷磚,1628。Delft tile with windmill pattern by the fireplace, Braemar Castle, Scotland.
(圖3)蘇格蘭寶馬堡火爐旁風車圖案台夫特瓷磚,1628。Delft tile with windmill pattern by the fireplace, Braemar Castle, Scotland.

1641年,荷蘭取得日本幕府信任,答應不傳揚宗教,踢走葡萄牙,得以獨霸日本對歐美貿易超過200年(圖四)。期間為了航海補給,賺更多的錢,荷蘭沿航海路線建立殖民地,包括大家熟知的台灣與印尼,非洲與美洲等地。

(圖4)166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主要亞洲外站。橘子色布點屬荷蘭,綠色布點屬葡萄牙。
(圖4)166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主要亞洲外站。橘子色布點屬荷蘭,綠色布點屬葡萄牙。

私營國企VOC  全球化企業之父

這麼一個蕞爾小國,今天坐特快火車只需大概3小時即可貫穿東西,海外貿易卻做得這麼成功。究其原因,實有賴荷蘭人的創新思維。

開始時,大家競相投入遠洋貿易,幾年間就有十多條荷蘭船遠航。高利潤自然是因為高風險,很多船隻就賠了本。荷蘭共和國國家決定,要杜絕內部競爭,影響國家總體競爭力,須由中央統籌這高風險的事業才會成功。遂於1602年創立了由聯邦議會授權的商營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獨家代表荷蘭專利發展亞洲貿易。

由一家私企全權代理國家發展外貿,可說是歷史創舉。其跨國規模與運作模式被視為現代全球化企業之父。荷蘭東印度公司採公開股份集資制,是全球首家上市公司。其後,1621年又採同一機制,開設荷蘭西印度公司(簡稱WIC),發展非洲與美洲貿易。此兩家公司即成為荷蘭黃金時代海上貿易成功的象徵。

好像本納裴卡(Bernard Picart)1730年,為一本論荷蘭政治與經濟專書繪畫的卷首插圖(圖一),就把荷蘭與這兩家公司塑造成「三位一體」的海洋商貿帝國。插圖底下寫着「海王(Neptune)向荷蘭呈獻他的海上王國。」海王,就是畫面左前方手持三叉戟的男子;中間座上女子代表荷蘭,她手持自由仗(liberty pole),上插自由帽(liberty cap),象徵荷蘭從西班牙君主暴政中取得獨立[6]

卷首插圖左右兩側跪坐着兩女子,左方女子手持V字旗幟,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右方W字旗幟,代表荷蘭西印度公司(WIC)。後立女子代表「宗教」,支持保佑荷蘭的海洋貿易;右前側商貿之神墨丘利(Mercury)手持商神仗[7]向荷蘭展示世界地圖。頭上橫樑以拉丁文雕上荷蘭共和國座右銘「團結就是力量」[8]

畫面概括精準的呈現了荷蘭黃金時代的政經生態。

首創金融信貸 歐洲啟蒙先導

國際商貿發展需金融信貸。荷蘭即在短短10年間,已開設了股票證券與期貨交易所(1602),匯兌銀行(1609)進行票據(bills of exchange)交易,與商業信貸銀行(1614)。荷蘭人非常精明,最懂投機之道,南歐穀物歉收,荷蘭人就把波蘭豐收的剩餘穀物價炒得天高,賺了一大筆天災財,今天說荷蘭人「算死草」實其來有自。

金融行業無需辛苦的體力勞動,也無需雇用管理大批員工,投資機器設備等,經濟好景時,是非常吸引的行業。許多荷蘭富商家族,就於17世紀下半葉,放棄貿易轉營投資期貨、股票、外匯與保險,向外國企業放貸,間接推動其他國家如英國的商貿發展,但同時也為自己製造了競爭對手,埋下日後荷蘭沒落的種子。

荷蘭自16世紀初期,伊拉斯謨(Erasmus, 1466-1536)[9]始已建立較開明的人文主義傳統。在17世紀開放的政治,宗教與商貿環境下,大量學者、科學家與思想家受到感召移居荷蘭,包括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 -1650)[10]

(圖5)笛卡兒肖像,哈爾斯,1649,木板油畫,高19cm,寬14cm,哥本哈根丹麥國立美術館。Portrait of René Descartes, Frans Has,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Copenhagen, Denmark.
(圖5)笛卡兒肖像,哈爾斯,1649,木板油畫,高19cm,寬14cm,哥本哈根丹麥國立美術館。Portrait of Ren Descartes, Frans Has,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Copenhagen, Denmark.

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11]雖生於阿姆斯特丹,亦長於當地,其祖上乃葡萄牙猶太人,亦因宗教迫害,先遷往法國,再於1627年北走荷蘭。笛卡兒與史賓諾沙兩位開創理性主義學(Rationalism)的哲學大師與歐洲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先驅,皆落戶阿姆斯特丹,當地思想自由包容之風可見一斑。

(圖6)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
(圖6)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

強招妒 遭圍攻 人力薄 國庫空

荷蘭有這麼好的人才與制度,發展的這麼快速,小小一個國家做出這麼多創新,為何在短短百多年即呈疲態,最後被英國取代呢?原因有許多,簡單來說,成功吸引競爭,招來保護主義;工資不斷增長,削弱國際競爭力;小國人力不足,加上連年征戰,弄至國庫空虛。

英國就是與荷蘭對着幹的一個最強對手[12],學習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制與銀行金融體制,最後青出於藍。1651年開始規定,只准英國輪船負責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貨物進出口,荷蘭商船不得染指。為此兩國在22年間,打了三次海戰。法國趁火打劫,1672年聯合數國大舉來犯,荷蘭被迫放水把沿海陸地淹沒,才阻截了法國大軍。

唯荷蘭經濟已大受打擊,至今荷蘭人仍稱1672年為「災難之年」(荷蘭文”Rampjaar”)。其海上貿易力量亦受重創,終於1680年將「歐洲第一海上力量」之位拱手讓給法國,最後在1692年,英國又超越法國。

接着下來在1713年,打了超過10年的西班牙「皇位繼承權之戰」(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後,荷蘭雖與多國聯手成功阻擋法國與西班牙聯盟稱霸,唯連年爭戰使用雇傭兵所費不貲[13]。1715年冬,終掏空荷蘭國庫,連續9個月未能繳付國債利息,荷蘭黃金褪色,霸氣不再。

(圖7)《1672年6月12日渡過萊茵河》,阿當.梅崚,1672-1690,帆布油畫,高103cm,寬159cm,荷蘭國家博物館。此畫描述法皇路易十四前往攻打荷蘭途上指揮大軍渡過萊茵河的情景。Louis XIV Crossing into the Netherlands at Lobith, Adam Frans van der Meulen, Rijksmuseum.
(圖7)《1672年6月12日渡過萊茵河》,阿當.梅崚,1672-1690,帆布油畫,高103cm,寬159cm,荷蘭國家博物館。此畫描述法皇路易十四前往攻打荷蘭途上指揮大軍渡過萊茵河的情景。Louis XIV Crossing into the Netherlands at Lobith, Adam Frans van der Meulen, Rijksmuseum.

蕞爾小國  成就非凡

荷蘭散處三大洲、大大小小40多個殖民地,絕大部分在17世紀已經脫離荷蘭,不是賣給其他國家,就是被吞併。據研究,這個應跟人力不足有一定關係。筆者細查之下,發現18世紀初,整個荷蘭七省加起來只得180萬人,是英國的五分之一[14],比起法國西班牙更是不到10%。

荷蘭既要在本土搞好工業經濟、派人出洋貿易,又要管治分布全球亞、非、美三洲,全盛時期多至600多處的殖民地與外站,駐地管理人手肯定不足。且荷蘭好像只顧做生意,跟殖民地移民與本土居民關係搞得不怎樣,許多在外敵來犯時輕易投誠,最後能保到二戰以後的主要殖民地,只得印尼。

話雖如此,這麼小的一個國家,在短短幾十年間竟然建立起這麼輝煌的事業,獨佔全球超過五分之二的海上貿易,引領商貿創新,絕對值得欽佩。

在商貿發達,自由開放、多元文化、積極樂觀的氣氛下,荷蘭繪畫迎來歷史高峰,出現了倫勃朗(Rembrandt),維梅爾(Vermeer),哈爾斯(Frans Hals)與大批獨具荷蘭特色的畫家。下星期跟大家介紹荷蘭黃金時代的各種畫派,代表人物與特色。

注解:

  1. 詳情參閱本欄〈衣飾華貴 愛的象徵 畫功輕快 細緻逼真〉(「哈爾斯」系列二之一,2021年2月6日)
  2. 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又稱「十七省」(Seventeen Provinces)。1585年分南北兩部,北部獨立成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Dutch Republic),餘下南部續稱西屬尼德蘭,直到1714年被納入奧地利哈斯堡皇朝後,改稱奧屬尼德蘭(Austrian Netherlands),期間隨領主西班牙衰頹之勢,領土不斷為法英二強吞食,是史上一個多災多難的地區。
  3. 此前,荷蘭已經堵截謝爾德河(River Schelde)多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只是落實措施。
  4. 時威尼斯亦稱「共和國」,卻由一位市議會選出,終身任命制的總督(Doge)統治。
  5.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為一種政治與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干預國內經濟、管制商業行為與財產權。卻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軍事介入等手段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貿易目的。國內自由,國外施壓,以求為本國取得最大商業利益。美國是此信念的最忠實信徒,一直奉行至今。
  6. 自由帽(liberty cap)拉丁文’pileus libertatis”,源於羅馬帝國時代,被解放了的奴隸會被授予一頂這樣的帽子,代表他們獲得自由。此後,自由帽或掛着自由帽的「自由杖」(liberty pole)即代表反抗暴政爭取自由。這裏代表荷蘭共和國從西班牙君主暴政中取得獨立,是荷蘭人民當時引以為傲的。
  7. 商神仗:詳情請參閱本欄〈和平豐盛 婚姻美滿 孩童幸福〉注釋第9項(「魯本斯」系列三之一,2021年1月16日)
  8. 橫樑上的拉丁文寫着“concordia res parvae crescunt”,常簡譯為“Unity make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
  9. 有關伊拉斯謨(Erasmus)的身平事蹟,請參閱本欄〈見畫如面 知人知心──皇帝與畫家命運共同體〉文章與圖三(「兩位大使」系列三之三,2020年7月9日)
  10.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為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西方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以名句「我思故我在」傳世。為了可以較開放的討論宗教問題,1628年移居荷蘭。1649年受瑞典女皇之邀,到斯德哥爾摩任其私人教師,不幸天寒感染肺炎,1650年去世,享年54歲。
  11. 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近代西方哲學家、啟蒙運動早期思想家,與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並列為理性主義(rationalists)代表人物。雖荷蘭宗教氣氛自由,阿姆斯特丹的猶太教堂還是接受不了史賓諾沙的言論,在他23歲時把他逐出教堂,連他的家人也要遠離他,至今21世紀仍不肯承認他。
  12. 期間英荷兩國雖有一共同君主奥蘭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1650-1702,英皇威廉三世),與荷蘭共同抗法(1689-1702),惜威廉一死,英國內不同聲音,荷蘭失去盟友。
  13. 據史料記載,最高時期荷蘭一國曾投入超過12萬軍力,可想所費之鉅。
  14. 18世紀初,英格蘭與蘇格蘭加起來人口900多萬,法國與西班牙兩國各自超過2100萬,荷蘭只得180萬,約等於現在香港油尖旺、九龍城、黃大仙加觀塘四區人口。

「荷蘭黃金時代」系列二之一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