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陀時代,僧侶都很喜歡洞窟。經典指洞窟是僧人們隱居靜修的其中一個理想選擇,並記載了某些洞窟的名稱,例如位於王舍城(Rājagaha)外,佛陀的著名弟子摩訶迦葉(Mahākassapa)尊者曾經留駐過的畢鉢羅窟(Pippali Cave)。
佛滅數百年後,更有僧人在孟買東北數百公里外的阿旃陀(Ajanta)和埃洛拉(Ellora)等地區,建造了著名的大型洞窟群。時至今日,森林派的僧人仍在尋覓理想的洞窟,阿姜曼和阿姜查等不少知名的禪修大師,在靈性的成長階段,都曾在洞窟中修行過一段時間。
修行的完美洞穴
洞窟十分適合修行,不僅能夠遮風擋雨,還一般都寧靜幽暗,溫度穩定宜人。理想的洞窟都很樸實,最好只有僅夠坐躺的平面空間,這使生活保持簡單,就禪修而言幾近完美。洞窟往往能為想精進修習的人,提供最佳的修行環境。
因此,阿姜布拉姆十分喜歡洞窟,也就並非奇事了。事實上,部分他在泰國時最難忘的回憶,便是在這些天然禪堂中渡過的美好時光。但與磚瓦建成的禪堂不同,洞窟亦棲息了各種動物,更常聚有成群的蝙蝠。
要與蝙蝠分享洞窟,先要能忍受其糞便的臭味,阿姜布拉姆還更上一層樓,他不但克服了異味,還對蝙蝠糞產生了由衷的熱愛。他將蝙蝠糞的臭味(對他來說是芳香)跟禪修深刻的幸福與祥和感受連繫起來。對他來說,蝙蝠糞便是最愜意的東西。
覺智寺內的聖地
多年以後,阿姜布拉姆遷到珀斯,兩名弟子為模擬他在泰國時有利於禪修的環境,便在覺智寺為他建造了一個洞窟。經過兩年的辛勞,他們向阿姜布拉姆展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洞窟,只唯獨欠缺最重要的元素:蝙蝠糞。他們曾為將蝙蝠糞帶到澳洲而絞盡腦汁。為避開當局嚴苛的生物安全法規,甚至還考慮過走私的途徑,但在擺脫了可以在獄中被單獨監禁的誘惑之後,他們便清醒過來。
雖然難以接受,但阿姜布拉姆是必須過上沒有蝙蝠糞的生活了。最後,他們將一隻黑白雙色的玩具蝙蝠,放在洞中作為裝飾,而為向阿姜布拉姆對雙關語的愛好致意,又放置了一個板球拍(cricket bat;bat 是蝙蝠的意思)!
不管有沒有蝙蝠糞,阿姜布拉姆都很喜歡這個洞窟,他常常留在洞中禪修與休息。若說覺智寺內有個聖地,那該便是這個洞窟了。
本文摘錄自《慈心蔓延》一書,本社獲覺智國際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