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an 22 2025 09:45:5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學無常師的孔子

為幫補家計,年少的仲尼也自願去當時的卿大夫叔孫氏處當牧童,負責看管牛羊,所以孔子説:「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千金難買少年窮」,仲尼也累積了許多生活的技能和智慧。

孔子出身有點寒微。首先他父親孔紇只是個沒落的貴族,一位武士,再加上他在64歲娶17歲的顏徵在,兩人年齡差距太大,不合當時的禮法,故稱為「野合」,因此,孔子的出身並不光彩。另外,孔子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不幸的是他17歲那年母親也積勞成疾而亡。孔子自小家貧,養成堅毅不拔,自強不息的性格。

少年窮困  累積智慧

孔子天生勤學好問,母親是他的第一位老師,而外祖父顏襄是他第二位老師,顏襄的學養甚高,曾收學生,晚年退休,時常言傳身教外孫仲尼,做人處事的方法,可惜過了5年,他便離世。

為幫補家計,年少的仲尼也自願去當時的卿大夫叔孫氏處當牧童,負責看管牛羊,所以孔子説:「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千金難買少年窮」,仲尼也累積了許多生活的技能和智慧。他常常一面牧羊,一面讀書,不過一日閒,好學不倦!

母親去世後,仲尼在防山為母守喪3年,之後便返回曲阜。那時,他收了兩位學生,其中一位叫南宮適,南宮適介紹了孔子擔任成縣的委吏,負責收納反管理田賦,即稅吏。當時前任的委吏和家臣私通作弊,中飽私囊,孔子到任後糾正過往種種流弊,堵塞漏洞,農民的賦稅可以完整上繳!雖然委吏只是小吏,但亦可表現出孔子的工作能力,做事大公無私,盡職盡責!

好學重禮  志成仁人

孔子非常好學,經常主動向人請教,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以自己好學引以為傲,他確能做到「敏而好學」和「不恥下問」。他又深信學無常師,只要對方有見識和學問技術,就不論社會地位,不問年長年幼,他都會放下身段,與人交流,向人請教,當中,包括「向郯子問官」、「向師襄子學琴」、「向老子問禮」等典故。孔子很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懂得自學。現先講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典故。

孔子住在闕里,這的地方是曲阜西南的一隅,孔子一有機會便會前去太廟參訪學習,他進入太廟便可以親身研究那裏收藏的典籍和放置的禮器。所謂「太廟」,就是古代開國之君,即太祖之廟。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太廟就是周公廟,周公「制禮作樂」安邦定國,受到魯國甚至整個周朝各諸侯國的敬重。

孔子常入太廟研究那裏收藏的典籍和放置的禮器。
孔子常入太廟研究那裏收藏的典籍和放置的禮器。

魯國曲阜的太廟建築得非常莊嚴典雅,廟高祠大,中間安放了周公的大塑像。孔子進廟後,他可以看到各種形形式式的禮器、祭器如鼎、鬲、簋、豆、爵、 觚、籬、壼等,各種器物都有不同的型態和代表,孔子都逐一詢問其用途。當祭治的儀式開始,過程相當繁複,先是鼓樂齊鳴,跟着是香煙綺繞、跟著是獻爵、奠帛、讀祝、叩拜……孔子也逐一步驟了解求教。

孔子很重視禮,禮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社會的規範和秩序,但隨着入社會後人愈來愈多,人際關係愈趨複雜,所以有「大禮三百,小禮三千」之說,人人都被繁文縟節所嚇怕,所以孔子發掘了禮背後的精神 ──「仁」,仁即尊重別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非禮勿言、勿視和勿聽!

得嘗韶樂  陶冶情操

孔子一生除了好禮也很好樂,所以他說過聽了至善至美的韶樂之後「三月不知肉味」,好的旋律,可繞樑三日,常在心間。孔子相信好的音樂能陶冶情操、使人和善,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社會安定。

為了解音樂背後深奧的學問,孔子長途跋涉,專門到訪魯國的著名樂師師襄子。老師首先介紹古琴的構造。相傳是神農氏發明五弦琴的,目的是「禁淫邪,匡人心」。琴用桐木制造,桐木為古木,成頗具靈氣;琴面是圓的,象徵天,底是方的,象徵地。琴長三尺六寸,象徵一年365日;琴寛六寸,象徵六合;琴有五弦,象徵五行,分別配宮、商、角、征、羽五音。

師襄子是個音樂大師,見孔子虛心受教,勤學苦練,他便傾囊相授。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故事是孔子不斷練一曲,直到他感受到周文王的臨在,這一曲便是「文王操」。我覺得孔子不單是位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亦是音樂家。

孔子精於禮,之後曾到洛陽向老子請教,禮與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六藝與六經,禮和樂都不可或缺。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他不斷學習,到30歲正式他的杏壇教育工作,直至73歲去世。

他和他學生的事,下回再續。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