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抱乞丐

對於未能涉足如此深妙的禪修層次的大多數佛教徒而言,先到印度朝聖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事實上,阿姜布拉姆自己也曾數次到訪印度,更發生過一件非比尋常的事情,讓他有溫度地演繹了慈悲包容的品質。

很多虔誠的佛教徒都希望一生中最少前往印度一次,以踏足與佛陀曾有密切關聯的佛教聖地。朝聖之旅讓人對佛教產生更豐富與直接的了解,亦帶來使人終生受益的難忘回憶。

社會邊緣的無助

阿姜布拉姆常說,真正的佛教聖地其實就在我們自身之中,他指的是四禪那(jhāna)──深度禪定(samādhi)的4個階段。可對於未能涉足如此深妙的禪修層次的大多數佛教徒而言,先到印度朝聖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事實上,阿姜布拉姆自己也曾數次到訪印度,更發生過一件非比尋常的事情,讓他有溫度地演繹了慈悲包容的品質。

儘管近年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但赤貧階層依舊存在,乞丐仍然隨處成群。在社會邊緣的人經常受到犯罪份子的凌虐,被蓄意致殘又或容貌毀損後,再被迫上街行乞。每當一日將盡,他們便必須交出大部分所得,從而陷入依附不法之徒的無助境地。從火車站到市中心,從旅遊景區到朝聖地點,遊人與衣着光鮮者深受乞丐滋擾是很常見的景象。由於當地有不少未守不持金錢戒而身懷錢財的僧人及尼眾,所以出家人亦是乞丐們的纏繞目標。

一天,阿姜布拉姆正在往菩提伽耶(佛陀在該處於菩提樹下覺醒)的路上,一名乞丐向他走近。帶着殘缺的軀體,這名衣衫襤褸的乞丐一直尾隨着阿姜布拉姆,鍥而不捨地向他乞討。他不知道阿姜布拉姆是少數遵守嚴格戒律,絕不持有金錢的僧人,他的乞討是完全無望的。但成為乞丐們的目標後想不予施捨而得以脫身,也是幾近無望。

慈悲的意外回報

多數人在這時都會既尷尬又不安,思緒在同情與恐懼間搖擺,心情在憐憫與氣惱中踟躕。可阿姜布拉姆並未如此,他總愛突破常規地思考。在他的眼中,乞丐並非臭氣熏天、蓬頭垢面的瘸腿討厭鬼,而只是單純的一個人,不但沒有嘗試趕走或者無視他的存在,阿姜布拉姆更全身心地包容與環抱了他。

你瞧,阿姜布拉姆看透外相與表象,他見到乞丐可能受到某些惡勢力的虐待與操控,正承受莫大的痛苦。想到這裏,阿姜布拉姆將他一把抱着,用力將他從地上稍稍提起,予以一個大大的熊抱方始將他輕輕放下。乞丐頓時既驚訝又快樂,這可是他作為乞丐的人生中從未遇到過的事,竟然有人擁抱了他!

他大概已很久沒感受到別人的溫情和愛護了。看見阿姜布拉姆給予自己的慈悲與善意,乞丐覺得不應該再繼續騷擾着他。就是這樣,阿姜布拉姆不經意地找到也許是唯一能夠讓乞丐離開的方法。

阿姜布拉姆展現的慈悲己然超越了一般的同情心,他更由衷地希望可以緩減到別人的痛苦。當那乞丐離去,他亦當即體驗到慈悲的意外回報。

慈悲便是道路,慈悲必有回報。即使已幾近無望,也不要低估了慈悲的力量。

本文摘錄自《慈心蔓延》一書,本社獲覺智國際基金會授權轉載。

覺智國際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