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早前公布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的改善建議,中文科文憑試將由現時四份卷減至兩份,只保留卷一閱讀及卷二寫作,其中卷二會延長45分鐘考試時間,新增「實用寫作」部分,而說話能力評估則融入校本評核內。對於上述改革,有教育團體認為是重回香港中學會考「死記硬背」的舊路,而取消口語能力測試則被批評為放棄着重應用、溝通和傳遞信息等學習元素,無助培養邏輯思維,而整個改革過程則跳過正常程序,只是長官意志云云。
不學無術 遊談無根
平情而論,中文科從舊課程的「範文教學」走向新課程的「單元教學」,以「能力導向」安排多元化學習重點,全面培訓學子聽說讀寫思維等能力,原意是一改昔日會考年代,死記硬背範文和忽略語文能力培訓的弊病。當年教育局亦曾以「種籽學校」形式試行單元教學多年,不少學校建構自身「校本課程」,並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自新高中課程開展後,公開考試元素出現後,改革立即面目全非。
為求全面考核聽講讀寫等能力,當局設有閱讀、寫作、綜合、聆聽、口語等多份試卷,不少中學在資源和教學時間不足下,唯有採用教科書,運用出版社的教材和評核材料,令當年「校本課程」因材施教和靈活變通的理念無以為繼。更重要的是,在考試主導下,絕大多數中學中文科自初中開始已在課堂上輪流操練各份試卷,大部分寶貴的課時就花在說話訓練、聆聽練習、綜合寫作等項目的操練之上,無形中將學習語文過程「碎片化」,令學習內容零散而欠缺整合,語文學習變成了一系列瑣碎的、割裂的、機械式的練習,扼殺學子學習語文的興趣。
與此同時,綜合、聆聽、口語等訓練和考核,都是重「輸出」而輕「輸入」,中文教學為學生教授語文知識的時間愈來愈少,惡性操練綜合、聆聽、口語能力的時間愈來愈多,令不少學生「不學無術」,語文素養每況愈下。每年考評局發布公開考試報告,當中提及學生所犯各式錯誤,實叫人慘不忍睹,曲解「孟母三遷」為「怪獸家長」的例子相信不少人記憶猶新。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是閱讀相當數量的高質素篇章,不管是精讀範文或是略讀補充文章,不管是老師課堂講解或是學生課後自習,都不容偏廢。然而,操練試卷之風已成,加上早年沒有必讀必考的經典篇章作為學習「底線」(後期才加入12篇範文),學生語文素養輸入不足,應考時空有「應試技巧」,「輸出」自必欠佳,「遊談無根」又怎不會變成常態?
範文教學 必不可少
因此,加強範文教學,要求莘莘學子學習甚至背誦經典範文,可以加強語文基礎,增進文學素養,習得語文知識。舉例而言,學習先秦散文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可以同時認識先秦諸子思想;範文加入唐詩宋詞,不但可以增加學子文學修養,對認識中國文學發展亦有一定好處;浸淫於《出師表》、《師說》等作品之中,既可掌握文章布局組織的技巧,更可以領略忠於家國、尊師重道的情操。試問學習和背誦這些範文又有何不好?範文教學是否被人以妖魔化和污名化呢?
其實,當年「取消」範文教學的改革只是一個誤會。正如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課文無非是個例。」中文教學一向採用「範文教學」的模式,範文作為學習語文的手段本身並無不妥,甚至是必不可少。昔日改革的原意是「範文教學」的各級範文編排是否循序漸進,按語法修辭、語文修養和寫作訓練的教學需要有系統地編排,並由淺入深的分布在各級課程之中,並組成教學單元?
再者,當年會考只集中考核範文的內容,令師生大多只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忽略了語文能力培養,而範文則變成了學習的「目標」,而非語文能力訓練的「手段」,才引致種種問題。豈料,高中語文教學由死記範文的一個極端走到不學無術和偏重能力操練的另一個極端,出現了種種不合理的學與教現象。如今課程改革加強「範文教學」,正好是撥亂反正,切中要害,改變以往重輸出而輕輸入的亂象。
改革早備 造福學子
當然,要避免昔日會考死記硬背的情況,考評方式和設題模式實扮演重要角色,只要考題在記憶和理解之上,加入探討、應用、評價等題目,以考試帶動課堂教學以取得平衡點,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至於聽說讀寫兼顧的問題,其實是教育界的一大笑話。如果支持保留說話能力考核者,認為這方面的訓練有其必要性,那麼他們其實有充足空間在公開試不考的前提下,繼續這方面的教學。
如果一定要公開試有考核項目,老師才會教授,那麼是否自我放棄專業判斷和無視學生需要呢?更重要的是,現時改革方案其實並未取消說話能力訓練,只是將考核改為校本評核,與英文科一視同仁,而理科科目的實驗考核也是以校本評核形式進行,難道這樣英文科老師就會因此不教英語會話,理科科目就會不安排學生做任何實驗嗎?
最後,這次中文科的改革內容其實都是在新高中開始不久,亂象出現後,已經廣泛在學界討論,而筆者認識的不少同工在多年前已參加過當局的諮詢。據知改革方案早已準備就緒,只是2017年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成立,進行新高中全面檢討,方案才再作優化和探討,並延至最近與其他核心科目一併推出。
再者,學校課程檢討專責經長達兩年的諮詢後,發布的檢討報告也表明「檢視該科評核模式,包括但不限於刪減、精簡或合併現時的說話和聆聽考試卷別」和「加強培養學生欣賞中國文學作品和文言經典」,跟教育局是次提出的建議如出一轍,試問又怎會是橫空出世的政治決定呢?
因此,是次新高中課改行動是由來已久,久經討論,亦切中要害,造福學子。當然,怎樣才能將改革推行得有效,以免出現昔日會考的流弊,是值得關注的,但強指改革是長官意志或政治需要,恐怕是無視事實,有製造話題以將教育政治化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