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對譯作的心扉

譯者的文筆,不只要傳意,還要傳神,很難呀!是哪本譯作讓本文作者「幾乎要邊讀邊用手遮擋」又開心地讀完了?

我向來不喜歡看翻譯英文的中文作品,認為原汁原味最好,加上近年出版業不景,譯作有時慘不忍睹,台版、陸版都踩中過地雷。然而這本《打開一顆心》(The Fragile Lives[1],講述英國一位心臟手術大夫的奇遇,卻深深的打動了我。

中文譯者不僅傳意還要傳神

譯者高天羽的一支筆,淋漓盡致地展示中文文字和句子的美麗、流暢和傳神,尤其本書滿布醫學術名,但原來我們中文的文字和字組結構,本來就是象形和意合,大部分的醫學名詞如cardiopulmonary bypass(心肺轉流術)、hemorrhagic shock(失血性休克)等,門外漢要是拿起英文原著的話,兩三頁後就得扯白旗,但看中文就能望文生義,八九不離十的猜下去,繼續在無障礙的通道上翻閲。

譯者的文筆,不只傳意,也還傳神。原作韋斯塔比(Stephen Westaby) 大夫,筆下的功夫不亞於刀下的法術,把英式幽默、自嘲和機智,把手術台上一個個與死神搏鬥的場面,搬到書上;譯者也不負所托,把原作的精神面貌,恰如其分地呈送讀者。那些剖胸噴血的場面固然讓讀者幾乎要邊讀邊用手遮擋,電鋸輾開胸骨時刺耳的沙卡聲就令人坐立不安,而出奇不意的自嘲和幽默,就令本書多處都遺下了咖啡漬——引導一個意志消沉、寧願尋死的病人時,醫者柔聲安慰道:「如果手術失敗,你肯定會死。」

讀來令人嘆息的醫者關懷

最難得的是作品到處洋溢醫者對平民百姓的一份人文的關懷和對失救者的悔疚,而不是因長年浸淫在閃光燈之下滋生的自上而下、沾沾自喜的施捨之情。

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是身處南非的一位兩歲的小孩。事緣韋醫生在南非出席醫學論壇時,中途被拉去急救。原來當地貧民窟裏一個小孩在家用煤氣爆炸、父親當場炸死的意外中,身受重傷,頭部身體大面積被火燒傷,燒壞了的支氣管和內臟,還引起併發症,內部死肉和分泌物很快會導致窒息。韋氏前往醫院首次見到這孩子時,從遠到近,首先從背面看到「一頭濃密的黑色卷髮,正在病房裏背對着我騎一輛兒童自行車」,但當走近房間後,「蘇珊(一同前往手術室的助手)叫了一聲……我倒吸一口冷氣:他的頭皮前面沒了頭髮,也沒有了眼皮,只剩下白色的鞏膜、一只嚴重燒傷的鼻子和兩片嘴唇。他的脖子上布滿攣縮性疤痕,脖子中間有一根氣管造口管。他喉嚨裏發出的聲音令人心碎,那是一種從濃稠黏液中擠出的嘶嘶聲……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可憐的孩子,他應該和爸爸一起炸死……』」

這震撼的情景,相信就算是”ER”或其他歌頌仁心仁術的英雄電影都難以仿效重拍的。作者和譯者還有不少對手術過程中,醫者掌心掂着病人那虛弱但仍在掙紥跳動、血淋淋的心臟的描寫,讀者彷彿可以從單薄的紙質上感受到從病人傳來那快將失去的脈搏顫動。當中醫者沒有刻意渲染,把自己説成為妙手仁心的救世主,上述小朋友就是在他手術雖然局部成功、但幾個月後還是接受了死神的呼喚,嘆息聲後只留下令人心痛的如果。

閲讀之「樂」,體驗在這本譯作之身上,卻是樂在「苦」中,這將是一回令讀者心情難以平復的「開心」經歷。

注釋:

  1. 斯蒂芬.韋斯塔比著;高天羽譯(2017/2018)。《打開一顆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視頻導讀:https://youtu.be/0QV_Gx_XX_Q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