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學校教育可做什麼?

於學校而言,新冠病毒爆發期間,最嚴峻的莫過於停課停學。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推算,全球因此而全國或局部地區停課的國家超過190個,受影響的學童達16億!這樣大規模的停課,前所未有,自然大受關注。

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疫症大爆發,直接及間接為社會每一界別帶來鉅大的不良後果,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唯教育畢竟異於其他界別,教育是個人、社會,乃至國家、民族希望之所託,外境無論艱辛,為人師表,理應抱着樂觀的心,找着歷史的契機,積極的為教育界盡一點力。際此年杪,應仔細思量明年教育的重點何在!

後疫情教育

新冠病毒疫苗已面世,明年官民開始注射,估計病毒會慢慢受控,各行各業亦會陸續復業;學校農曆新年前後復課機會應高。復課後教師自然忙於趕進度、預備測考等事務性工作;這些自然重要,但卻缺前瞻,未能抓着疫情後的主要後遺症及正面影響。於學校而言,新冠病毒爆發期間,最嚴峻的莫過於停課停學。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推算,全球因此而全國或局部地區停課的國家超過190個,受影響的學童達16億!這樣大規模的停課,前所未有,自然大受關注。

政策需要有證據支持

停課對孩童的影響,西方英語系國家,如美國、英國、澳洲等已發表了不少初步研究;國際性組織,如上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網頁上亦有專題分析,定期更新有關資訊。不少影響較有共通性,如孩童的情緒變得低落、可預計的輟學潮、低收入家庭難支援線上學習、兒童長期留在家中,增加了受虐待的危機等。但教育是要貼地,要照顧context,這些西方國家所出現的負面影響,在香港也同樣出現嗎?是否如西方國家般嚴重?有其他獨特的影響嗎?這就要深入調查才可下結論。所以,大型、有系統、深入的研究調查是有必須的,下藥必須對症。藥方可以是教育局官員泡製;也可委托教育專業團體進行;若能同步更佳。不少影響是跨部門的,如虐兒、家暴;已不只是教育局的工作,多部門的協作是必須的。總之,政策付諸實行之前必須要有證據支持,這才是理性、科學的決策。

線上線下混合模式

教育應從積極、樂觀方面看。新冠疫情自是人類的不幸,但也能產生正面的後果。線上教學模式,或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應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Online Learning已是近年學習的趨勢,但囿於成見也好、學校因循也好,始終未能在學校普及,一場疫症大大減少了學校師生「面對面模式」學習;代之而起的是全線上、或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學習。經過接近一年的經驗,師生已習慣了線上的操作;對Zoom、Google Classroom等線上會議軟件多能操控自如;網上課件亦已累積了一定數目。技術及量已有了,下一步是質。建議教育局來年度用不同方法,如活動、比賽、獎勵等方式,統一收集各幼小中網上課件,聘請專家,去蕪存菁,整理優質課件,供學校使用,提升網上學習效能。

長遠來說,宜制定相關網上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政策,這不僅是大勢所趨;亦是具前瞻性的做法。雖說有疫苗,效果如何、有否嚴重副作用等,始終有待觀察,未來幾年要完全恢復以往學習模式機會可能不高。政策做好,就能防範未然。

抓緊明日棟樑的培訓

孩童是國家的明日棟樑!後天培訓、催谷的尖子每校均有一些;但既有天賦、又能主動,且亦有家庭支援的卻不易找。一場瘟疫卻無意暴露了他們潛藏之處。由於缺乏學校有系統的支援,一些主動、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這些尖子異於以往多集中在學業成績的範疇;高情商、較具逆境能力(Resilience)、具領導才能、主動(proactive)、有耐性等這些主宰將來成功的性格特質,在家中自主學習中顯露無遺。唯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待疫情復課後,彼等很大機會只變回考試動物。社會要能有躍進式的進步,一定要有具高能力的孩童接班。這機會百年難一遇,所謂「蘇州過後沒艇搭」,主政者宜積極培育這批幼苗。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