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非常逼真的畫作,觀者好像置身其中,面對着這血淋淋的殺戮,被震攝住,口張的老大,驚呆了。
暴力血腥 聖經故事
兩個女子,一個較成熟,一個較年輕,合作斬殺一名男子。男子並非老弱病殘,看來還非常壯碩。右面較成熟的女子一手扯着他的頭大力的按着他,一手拿着一把大劍用盡全身力氣要割斷他的頸,讓他身首分家。男子大眼圓睜,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血直往上噴,往下流。紅色的血流滿白色的被褥,沿着床褥紋理汨汨流下。年輕的女子雙手死命的按着男子左手與上身不讓他掙脫,男子伸出右手要推開她,強壯的拳頭好像比她的臉還要大。
在現今世代,大家習慣了血腥暴力的電影電視與遊戲畫面,可能覺得此畫面「小兒科,沒什麼」。 但在17,18世紀,這可是非常少見的。據傳畫主麥迪奇家的公爵夫人就感覺受不了整天被此畫「驚嚇」,而把此畫「打入」家族大宅(現在的翡冷翠彼提宮Pitti Palace,Firenze)一處暗角。
英勇女子 獨除敵帥
這麼恐怖殘忍的殺人手法,還要是女殺手。這是什麼故事啊?是虛構還是真有其事?男的跟兩個女的是什麼關係?幹了什麼惹來這樣的下場?兩個女子又是什麼關係?最後這個男的死了嗎?
這是天主教舊約《聖經》一個故事。典出〈友弟德傳〉(Book of Judith,註1)。友弟德(Judith)就是畫面右面那個穿着金黃色袍服較為成熟的女子。這是她的故事。
話說當時猶太人在伯夙利亞城(Bethulia註2)遭亞述(Assyria) 大軍圍困,亞述人出名貪婪兇殘,伯夙利亞城一旦被攻克,必將面對大量搶劫,伴隨血腥屠殺。當時所有男人都非常懦弱龜縮,沒什麼主動退敵之計,反準備五天後如果天主不打救他們,就自動投降。友弟德是一名年輕寡婦,既美麗又勇敢。想出使用「美人計」,隻身攜女僕前往敵營,聲稱可助亞述軍攻城。主帥敖羅斐乃(Holofernes)迷戀美色,把她倆留在軍營,陪他喝酒玩樂,友弟德使出百般手段,把他灌的酩酊大醉,癱倒在床。友弟德即命隨從女僕死命按着敖羅斐乃,無論如何不得讓他逃脫,自己一手抄起敖羅斐乃卸下在旁,鋒利無比的佩劍,手起劍落,把他的人頭硬生生的割了下來,用女僕預先準備的袋子裝着,走出帳篷,手下人以為主帥喝醉睡下了,不敢打擾他。兩女子以每晚須到軍營外對自己的神祈禱為由,輕鬆逃離敵營,回到伯夙利亞城。第二天早上亞述軍發現主帥被人砍死,頭顱不翼而飛,嚇的魂飛魄散,陣腳大亂,最後潰不成軍,大敗而逃。友弟德不費一兵一卒,成功拯救了全城猶太百姓。
反宗教改革 對抗新教回教
細心想想,這好像是女版「大衛與哥利亞」的故事,大衛殺死巨人哥利亞後割下其頭顱。友弟德砍下敖羅斐乃頭顱將其殺死。不同的是大衛是少年,而友弟德乃一名寡婦,年紀應不大,不然不會有什麼美色可以吸引敖羅斐乃,惟也應有點經驗。她有勇有謀,睿智鎮定,自動請纓為族人解圍,最後成功擊退敵人。但大衛的故事與畫作好像全都沒有這麼暴力血腥。
以「友第德斬殺敵將」為主題的的畫作,於文藝復興時已出現,至天主教反宗教改革時期開始廣受歡迎,暗喻天主教成功打敗敵人,包括新教與當時對歐洲野心勃勃的奧圖曼帝國回教大軍。卡拉瓦喬(Caravaggio)20年前亦曾繪畫同一題材(《友第德斬殺敵將》,卡拉瓦喬,1599-1601,圖2),阿特蜜希雅(Artemisia Gentileschi)此畫應是建基於卡拉瓦喬原畫,加上自己的演繹。
筆者雖熱愛卡拉瓦喬,也認為此畫比卡拉瓦喬原畫表現更為出色,是至今同一題材的最佳畫作。阿特蜜希雅本人亦畫了多幅同題材作品,這是第二幅。畫第一幅時才19歲(註3),畫此畫(圖1)時也只得27 歲,是一位早熟且非常有天賦的畫家。
在這裏我邀請所有讀者停下來,先不要看餘下的文章,集中看着阿特蜜希雅此畫(圖1)畫面。你看到畫中的友第德處理這件事,是帶着什麼心情與態度?
是緊張,是冷靜?
是勇敢?還是懼怕?
是悲?是怒?是恨?還是實事求是,集中精神「做好這件事」?
是為民除害?是要殺此君而後快?還是殺死此人我就是萬民景仰的大英雄?
好了,你決定了嗎?請往下看。
女性角度 冷靜專注
跟其他畫家同類畫作相比,阿特蜜希雅沒有把女主角友第德描繪的嬌小嫵媚,柔弱害怕。反把她描繪成獨立堅毅,果敢剛烈,一往無前。在割下一個粗壯大男人的頭顱時絲毫不見懼色,而是非常冷靜專注,實事求是,只是要做好手上這一件事,就好像在殺一頭豬,一頭牛似的,是在做一件體力活多過殺死一條人命。她眉頭微蹙,表達的好像是「這需要的力度比我想像中要大,我可要加把勁」,又可能是「這濺出來的血可要弄污我的裙子了」(圖3),而不是厭惡自己需要殺人這個舉動。
在此有需要先介紹畫家一點背景。阿特蜜希雅乃一位女畫家,當時非常罕有。17歲時受父親朋友兼自己的繪畫老師強姦,後此人答應娶她為妻,這在17世紀的意大利是唯一「保障」女受害人個人與家族名譽之法。惟此人其實已婚,最後當然悔婚。阿特蜜希雅父親一怒之下,把此人告上法庭,因當時法律的不公,被告沒受什麼懲罰,阿特蜜希雅反在庭上遭嚴刑拷問,以證明她作為原告所言非虛,最後雖被判勝訴,該男子卻因教皇包庇,沒真正服刑。此事件轟動全羅馬,阿特蜜希雅的名字與經歷差不多人盡皆知。
不知剛才讀者感受到什麼?現在知道畫家個人背景,再看畫面會看到不同的情緒嗎?
因此事件,差不多所有畫評都「看到」女畫家透過畫中的友第德,畫出現實生活中對自己「始亂終棄」的男子的憤恨。大家可能認為女性能夠描繪出這麼血腥暴力的畫面,只可因心中有恨?惟筆者看來看去,怎看都感受不到憤恨,只看到「實事求是」。
作為一位女畫家,阿特蜜希雅擅用女性角度,描繪女性為主題的故事,在差不多清一色男性畫家的天下,突出自己。下星期跟大家分析此畫的藝術手法,與畫家獨特的女性手法與優點。
註解
- 《友弟德傳》(Book of Judith),或譯猶迪傳,是天主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分。因只得希臘文版,找不到希伯來文原本,馬丁·路德在修訂《聖經》時刪掉此篇。至今基督教新教和猶太教,都將《友弟德傳》算作次經,歷史學上不承認為可靠的文獻。
- 伯夙利亞城(Bethulia),只在《友弟德傳》出現過,意思可能來自「主的家」(House of God),也有史學家認為這就是耶路撒冷。惟因《友弟德傳》被認為沒有歷史依據,是杜撰的故事,故也可能只是一杜撰出來的地方。
- 《友第德斬殺敵將》,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1612–13,現藏意大利拿玻里國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Artemisia Gentileschi, Museo e Real Bosco di Capodimonte)
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 – 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