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最初從救貧的慈善工作開始。有一年,政府提倡消滅貧窮的政策;但是愈提倡,我們救濟的人卻愈多,為什麼呢? 因為政府是根據戶口上的記載,如果戶籍中有成年子女的,就取消原本的濟助。但是根據我們實際的訪查個案,戶口中有子女卻仍需幫助、照顧的人還很多。
比如在台中市內,有一對老夫婦的年齡都已70、80歲,他們有四個兒子,政府認為四個兒子足夠養一對父母了,因此就取消他們的貧民救濟。可是台中的委員去訪查之後,卻發現他們很可憐! 因為他們的兒子有人坐牢、有人行蹤不明,還有一個在家裏,卻需要用腳鐐手銬束縛他;老夫婦倆一位有高血壓、一位有心臟病。
像這種情形,如果單看戶口名簿,確實是不能通過救助的條件,但在慈濟的個案中,他們確實需要別人去幫助和照顧,類似這種的情形很多。
一個家庭垮掉,教育會出問題
所以當初我就想:如何才能從根本消滅貧窮呢? 我用心去思考、調查,發現原來「貧」是由「病」而來。
有很多家庭,案主才30、40歲,卻因病把整個家庭拖垮了!一個家庭一旦垮下去,教育也會有問題;家庭教育一旦發生問題,社會上就有青少年問題產生。因此,1979年時,我決定在東部的花蓮建設慈濟醫院,希望在一個人病倒尚未拖垮家中經濟的時候,趕快幫助他。因此,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在1986年把醫院建好了。
慈濟醫院能夠完成,我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除了全省的委員、會員,大家出錢出力,點點滴滴匯集在一起,使我能順利蓋好這座醫院之外,我也要感謝李登輝先生和林洋港先生,以及各級長官的盡力促成;尤其李總統在省主席任內,以政策性處理方式,來幫助我取得花蓮建院的現址,慈濟醫院才能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
醫院建好之後,我的責任更重了,而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是任重道遠啊!但是,我只有一個願:希望把慈濟工作做得盡善盡美,讓每一位參加慈濟的人不會後悔。
原刊於《自在的心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