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養正

教育的重點應在「道」之上,在正道之上。正,「以一止之」,不偏不倚、無誤、中正、典範、合理。是以教育應要「弘道養正」,作長輩的、當領導人的也應弘道養正。

在教育界服務數十年,經常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學校教育應培養青少年人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初當教師時,總是要求學生上課留心、依時交功課、與同學和平共處、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但什麼是有用的人,卻沒有為學生訂下什麼明確的定義。

上課留心、依時交功課只是當教師的對學校工作的基本交待,學生有多少真能上課時時留心,常是一個疑問;學生的功課交了、改了,是對是錯、學生是否真的能融會貫通又是一個疑問,能在他生涯中運用的有多少,也未能實證。同學間的和平相處是較容易看到結果的,半世紀前的學生,至今仍常見面,學生的子女也已成長,讀大學的、出來社會工作的也多。學生中能成才、領導一方的,不會經常與你聯絡;反而是成績平平、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不憂生活的,年中多會找機會與你相聚,一談在學時的往事。

教育的目標

教育統籌委員會1999年《教育制度檢討:教育目標》的諮詢文件第二章2.9節建議教育制度發展的方向首項應為「以人為本,使每個學生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但社會的發展逼迫着教育制度,周遭強鄰的影響,使香港教育走上不斷競爭的單程路。同章2.4節「要面 向世界,青年人必須有不斷探索的精神,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為了提高競爭力,香港要轉向高增值、以科技為本的生產和服務模式,我們 需要有創造力、應變力,以及具多方面知識和才能的人才。」青少年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精力都放在不斷的探索上,幼兒的童真、少年的好奇、青年的夢想都要放下,在成年人的期望中,為爭入名校、為大學學位而捨棄應有的歡樂時光。

要配合社會發展的速度,課程推行永遠趕不上社會的轉變。一項成熟的課程,需要審慎的策劃、精確的教材搜集、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還要有適當的教師培訓,課程推出才能配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程推行效果是否真如設計者的期望,能對教育、對青少年、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仍需要時間的核證。香港推出通識教育給我們一個很清晰的景象。

為己、為人

《論語‧憲問篇》中,孔夫子慨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學習是要充實自己,古人如是,今人亦如是,古人的為己是修養,今人的為己是謀生。《顏之推家訓‧勉學》中有「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脩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脩身利行,秋實也。」為己、為人,看今時今日的世界發展,不能非議,個人學有所成,為社會所認同,貢獻社會、造福人群,當受人稱頌;學有所成者,未能聞達於社區,個人不求名利,隱於市,也能樂在其中;重要的是所學、所好是個人的個性發展所在,能給他無盡的樂趣,便能一生受用,從古至今,這樣寂寂無聞的人士不知有多少了。

弘道養正

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天是道,是真理,是法則,是大自然,是四時變化,是日出日落,是生老病死。儒家的道、佛家的道、道家的道、基督教的道、穆斯林的道都是導人向善,教人敬天(也是神、佛、聖人……)、愛人。是以教育的重點應在「道」之上,在正道之上。正,「以一止之」,不偏不倚、無誤、中正、典範、合理。是以教育應要「弘道養正」,作長輩的、當領導人的也應弘道養正。

教育的最終受惠者是孩子,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曾說:「教育本不單是學校的責任,應該是全社會一齊肩負的重大使命。如今,我們有必要重返教育的根本起點,即為了孩子們的幸福,反省社會的應有姿態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了孩子們的幸福,教育工作者要加倍努力。

教育評議會自1994年創會至今已有四分之一世紀,我們熱心教育工作、緊守教育崗位、關注教育事務,多年來努力不懈,對香港教育的發展既評亦議,貫徹了「弘道養正」的精神。今年的國際研討會以「人文精神與科學創新教育」為題,探討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的結合,期望能為香港教育帶來新的視野。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