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有目共睹。1980年,深圳的GDP只有2.7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019年已升到2.7萬億元,增幅高達1萬倍,可謂是世界奇跡。
深圳的發展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按內地的說法是全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種說法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鄧小平別具慧眼 實踐檢驗真理
無疑,若果沒有鄧小平的開放改革路線,深圳不可能在原有的體制下有這麼大的發展。鄧小平是中共的領導人,把深圳的發展說成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奇跡,亦不可以說不成立。
然而,開放改革的具體做法,卻是叫共產黨管少一些;這才讓出更多的空間,令人民可以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創意與積極性。若果當年決定沿用建國以來中共一貫的做法,中國根本不可能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其實,早年在中共黨內,也不是沒有改革開放的聲音,劉少奇、周恩來都嘗試作某種程度上的修正,只是沒有人敢於逆毛澤東的取向,所以他們的所謂改革都只是小修小補。到毛澤東死後,鄧小平才有機會作出較根本性的改革。自小就投奔共產主義的鄧小平,能有這麼出格的思想,可謂別具慧眼,實在令人敬佩。
共產黨的特色是主張生產資料公有制,而鄧小平卻敢於動搖共產黨的根基,容許民企擁有生產資料,各自生產,互相競爭。沒有這種產權上的改革,市場機制是沒法建立起來的。
有些讀者可能弄不清楚什麼叫做生產資料,我在這裏簡單解釋一下。共產黨對個人生活上所需的資料稱為生活資料,對進行經濟生產的資料稱做生產資料。共產黨在取得政權後,只容許人民擁有生活資料,不再容許人民私下擁有生產資料。
計劃經濟達不到預期效果
中共在取得政權後,先對原有的企業進行公私合營,然後把原有的企業收歸國有。這樣共產黨就可以把全國的經濟統籌規劃,以避免不同的企業各自為政,互相妨礙,造成浪費。現實是計劃經濟根本達不到預期中的效果,只是教條主義在共產黨內部非常嚴重,連鄧小平也不敢正面去衝擊共產黨的教條。
所以,他主張先不去爭論「姓資與姓社」的問題,即不要為改革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理念而作抽象的爭論。鄧小平認為,應該實踐去檢驗真理,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鄧小平沒有明言要進行產權改革,他只是說要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為了讓他們富起來,於是就讓他們去做些小生意,漸漸地小生意就變成大生意,中國的民企就愈來愈成氣候。
民企出現後,人們很快就看到,民企的競爭能力,比直接由共產黨領導的國企還要好。所以後來朱鎔基叫大量共產黨人不要做官了,不如「下海」做生產。如果朱鎔基不是叫共產黨人「下海」,而是去民企加強共產黨的領導,深圳的發展就不可能這樣快。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