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主辦了世界頂級中學生數學競賽──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這項一年一度的活動已有超過半世紀的歷史。
1959年,首屆IMO在羅馬尼亞舉行,參賽的只有七個東歐國家。踏入六、七十年代,隨着冷戰緩和,愈來愈多「鐵幕」以西的國家加入IMO。時至今日,IMO的影響力已遍及五大洲,成為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盛事。全球各地多少熱愛數學的年青人,夢想通過重重選拔,代表國家登上世界舞台,爭取佳績。在中國、美國、巴西、澳洲等國,參與全國選拔賽的中學生均逾10萬人。估計全球爭取參加IMO的學生每年超過500萬人!
中國自1985年起參加IMO,多年來成績斐然,共有19次總成績排名第一。至於香港則在1988年首次參加IMO。九七回歸後,我們根據《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一第11段以及《基本法》第149條的規定,繼續以香港名義參與IMO,成績不斷進步,在2014年名列18位。
IMO除了是極具挑戰性的數學競賽外,也是建立國際友誼的平台。我多年參加國際數理比賽,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2012年IMO有機會跟朝鮮的選手交流,令我畢生難忘。因此,我希望愈來愈多國家加入IMO的大家庭。緬甸近年氣象一新,有意加入IMO,並就培訓、選拔等工作諮詢我的意見,我很高興能幫到他們。
爭取香港參加其他學科競賽
IMO的成功,啟發了其他學科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紛紛成立,包括物理、化學、資訊、生物、哲學、天文、地理、語言學等等,連同IMO,合稱國際科學奧林匹克。這裏不得不提台灣的王思博同學。他中四國際數學奪金,中五國際資訊奪金,中六國際物理奪金,連中三元,古今無二,可謂炎黃子孫的驕傲。
世界各國均對國際科學奧林匹克非常重視,代表隊常獲國家領導人接見。美國的奧巴馬總統更曾致電一位IMO金牌得主,討論一條組合數學(combinatorics)的問題。香港除參加IMO外,亦有參加國際物理、資訊和初中科學奧林匹克。幾年前經我提議,並得到葉劉淑儀議員的幫助,首次安排行政長官與國際數學、物理奧林匹克的港隊會面,以示政府對人才培育的重視,鼓勵更多年青人追求卓越。
我亦在此呼籲政府當局和社會有心人,一起組織香港參加其他國際科學奧林匹克,尤其是化學和生物。只要我們努力爭取,這個願望必定能在十年內實現。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