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昂然進入第三個月,學校停課作為截流策略持續超逾十周。學校及一些活動中心借用科技推動「停學不停課」,疫症變成推動網絡、遙距教學的大助力;同文相繼就學什麼、如何學有所探討。
據現實社會觀察,大多數焦點都落在學科學習;追進度、擔心考試,變成這一波教學變革的重心。然而基礎教育並非單一關注,筆者也曾提出需要在德育、公民教育,甚至是平日課堂從未關注到的範疇都可以在「停學不停課」大傘下佔有一些比例。
當海外歐美地方疫情接連掀起,影響所及海外港人回流;繼而疫情以外部輸入方式來襲。執筆時政府、相關機構,甚至民間組織、食肆商戶都把抗疫提升到最高緊急程度。而且社會上出現一些相關新聞故事是值得留意,例如違反家居隔離令的多個個案;甚至可以反思德育的實施。
隔離政策施行後的浪花
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很高,停課的思路正是削弱人傳人的機會。早前社會有「封關」的訴求、國內外好些城市採取「封城」政策、有國家實施「居家令」,以及3月底政府頒布的衛生緊急措施,基本上就是減少人群聚集。
減低因聚集而感染的一個逆向安排就是隔離,其中的居家隔離卻引起較多討論。
新冠病毒肺炎的潛伏期長,未病發前已具有播毒能力;從公共衛生管理角度去看實施居家隔離令的理由已不需多講。目前檢疫隔離措施是受法例監管,違反隔離令涉及守法教育的問題;個別人士違法在社區走動已是犯法。這兩點理解背後想法都是公民責任。
定位手帶是實施居家隔離令的工具。手帶的效能、準確性,以及手機程式等環節,一度曾被搬上枱面討論;雖然鬧哄哄好像很激烈似的,還原到基本位置來講,手帶功能只是一個「他律」。在一個有良好公民素養的社會內,自律比他律來得更寶貴。
隔離需要很高的自律能力
香港地小人擠,在疫情大流行的時期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強制隔離住所;實行家居隔離實在是無辦法中的辦法。當初提出實行時,也曾一度認為以本港教育基建半個世紀有多,相信是可行的。可惜,少數欠缺公民責任的被隔離人士,卻以行動打破這個良好願景。
誠然14日的隔離期,以享慣自由的香港人實屬不容易安度;有人指出隔離猶如坐監,相信情感上兩者差距真的不遠。唯從社會衛生安危大局着眼,隔離確實是必要之要;教育程度達到中上水平者也不難理解個中原理,如前所述這份嚴守行為就是一種公民責任。那是保護社會、社區、醫護和自己親友的一份責任感。
不論呆在自己家中房內,抑或留在酒店住房內,暫時失去出外走訪的自由當然是諸多不便和不習慣。背負上這份責任後,唯有以堅毅克服隔離的苦悶、以自律精神鞭策自己盡責守住規律。事實上,堅守隔離14日是需要很高的自律能力。
基礎教育的守紀自律訓練
強制入境隔離政策實施後回流人士數以萬計,據報有攜帶、剪帶外出的人數以百計,扣除當中部分無意識違規或已屆銀齡的長者外,有心違例者都不少,最終需要執法見報的都有很多。若光是着眼於此,當然是令人很不安;然而宏觀來看需要隔離而又乖乖依例坐夠14日的人還是大多數。在法例頒布前近10日回流的港人和留學生,即使未有強制令但都自我隔離的為數不少;這樣想來當可寬懷。
回到基礎教育系統,學校德育的推行很多時都是從守紀自律做起,也就是訓育工作;所謂「先管後教」,其實就是先他律、後進化成為自律。若我們教育系統能夠達標做好德育,自然能夠培養出高質素、能履行公民責任的市民,才可以成為高水平的文明社會。
近期需要遵守家居隔離令的大量個案,能夠反映到基礎教育的自律訓練有成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