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0年1月18日,工商管理研究社舉辦「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發展前景」論壇。大會邀請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進行主題演講。以下為施永青的演講內容摘要:
回歸後,香港出現相當大的轉變
香港發展至今,還有沒有運行?首先什麼是運?我不太相信宿命論。我認為運其實是如果你對客觀形勢的了解是正確的,順勢而行,走得較順暢。如果你對客觀環境的判斷是失誤的,逆勢而行,會遇到很多阻滯。
香港從此無運行,應該從哪裏計起?其實我覺得回歸之後,香港的運遇到很多阻滯。如果回歸之後政策妥當的話,不應遇到很多阻滯。為何阻滯多了?我覺得回歸之後,香港出現相當大的轉變。
回歸前有兩股勢力影響,一股是中國崛起,一股是西方力量。中國國共內戰時期,共產黨想解放香港,但毛澤東選擇保留香港,利用香港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一分子,起到的特殊作用為中國發展帶來各方面的裨益。所以這股北京上升中的勢力,沒有打算在香港與西方社會對着幹,保留香港在資本主義社會走自由經濟之路。兩股勢力都想保留香港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人不願意放棄香港統治
回歸前,中國配合英國統治香港。但回歸後,英國人是否自願將香港交還給中國。英國人原意是主權換治權,名義上英國將香港歸還給中國,香港成為中國領土一部分,中國是主權國,英國人繼續處理香港事務,照顧北京利益。
港英政府一直有照顧北京利益。特區政府照顧北京利益的能力,遠遜於港英時代。英國政府實行文化管制,不想友邦不快,例如禁止政治電影《假如我是真的》上映。經濟上,蘇聯經濟力量來了香港,北京不滿,英國政府用盡辦法趕走蘇聯。如果英國繼續管香港,法輪功、《大紀元》很難在香港立足。
當時英國人不願意放棄香港統治,鄧小平說過主權治權不可分割。沒有治權,何來主權?所以中國一定要收回香港。西方一直將香港視為西方世界的一分子,不願意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英國仍念念不忘,想奪回香港治權。查理斯王子在香港回歸時,心裏很不舒服。西方不想香港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這個改變令香港回歸後產生很大的變化。
西方不想一國兩制取得成功
一國兩制如何誕生?我認為是鄧小平面對香港現實定出來的。有什麼現實?香港大多數人都崇尚資本主義,崇尚自由經濟,過慣了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如果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推行一國兩制,肯定阻力重重。所以鄧小平以回歸為大前提,推出一國兩制。但行一國兩制容許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形象化的講法是「馬照跑,舞照跳」,生活模式變化很少。私有產權受保障、有一定法治、資訊流通、外匯流通、有聯繫匯率相信都會保留。
香港經濟發展基礎仍在,主要變化在政治上開始有紛爭。我相信西方不想一國兩制取得成功。我很清楚西方對香港的部署。
首先,一定要讓特區政府無法取到認受性。如果政府取得認受性,管治相對順利。我認為,世界上政府取得認受性來自三種模式:強制認受、政績認受、選票認受。
強制認受最普遍,由亞歷山大帝、羅馬帝國、英國建立殖民地,都是靠強制認受得來的。政權威逼當地人民服從,否則進行種族清洗。強制認受的缺點是容易激起人民不斷反抗,消耗管治者的精力。
一旦統治者用強制認受取得政治地位後,一般會用政績認受,即是用政治績效來認受統治者。比如內地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得十分快,農村人民擁護國家主席習近平。
反對勢力令政府無法得到選票認受
香港回歸中國和平過渡,沒有經濟強制認受。要政績認受需要時間,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我相信北京最初很想在香港取得選票認受,即是透過普選,為政府取得認受性。2014年政改方案仍希望一人一票,希望取得香港人的認受,建立特區政府的威信。所以反對勢力第一件事是政府無法得到選票認受。比如中央說要愛國愛港的人出任特首,反對派就說政治篩選,結果中央不實行普選。
一人一票是民主很重要的內容。民主不能確保選到好的領袖,只會換走壞的領袖。不論候選人很差,但都要維護選民的選擇,因此一人一票很重要。我反對公民提名,提倡政改「袋住先」。如果當時政改通過,香港人的選擇對政治的影響會大很多,但會香港政府會取得認受性。反對勢力會阻止香港落實民主。
反對派藉西方思潮與中央對着幹
西方在意識形態、精神領域上做好多工作。
香港過去有幾種基本價值觀,一種是現實主義,着重眼前經濟利益。另一種是理想主義。理想比現實美好,但理想變成現實有很大距離,犧牲很大,而且未必行得通。現實主義被打擊,理想主義被標榜。
另一種是從精英主義變成民粹主義。以前我們信學歷、信專業、信財富。現在不再信權威,而是講求公民社會,講民意,講選票,講整體利益。
從前資本主義備受推崇,現在講求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整體社會利益很重要,社會的需要壓過個人的需要。
社會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理想主義思潮,令反對派有足夠力量,在回歸過程對着幹。西方還想拿回香港的治權。反對派先後在區議會、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爭取話語權,逐漸取回香港治權。
香港出現問題,皆因背後有兩股勢力較量。回歸前,西方想走的,中國配合,沒異議。回歸後,中央想走的,西方對着幹。香港發展阻滯,皆因政治矛盾激發。
香港從前有運行,因為當時經濟掛帥,不談政治。經濟掛帥的問題是社會變得市儈。對普通人來說比較容易生存,因為遊戲規則比較簡單。現在是理想主義,為人類未來命運去奮鬥,非常抽象。一搞政治就會出現鬥爭、排斥、打擊。現在香港放在政治鬥爭上,這個選擇很難令香港有運行。
美國全方位制約中國
香港是矛盾聚焦的地方,美國對中國在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態度。在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美國樂見其成。因為當時中國由計劃經濟轉成市場經濟,由無私有財產變成由少數人富起來,由國企變民企,由中央集權變地方分權,這都是美國想走的路。但美國發現中國走自己模式,不滿中國特色社區主義崛起,因此要全方位制約中國。
我們服務業主要服務對象在中國,一旦中國受到制約,中國發展受阻,香港因而機遇會受到影響。眼前美國很威武,但中國不斷上進。
互聯網時代,知識普及。西方的在工業革命的優勢,短期內很快被人趕上。全球化後,西方世界發展優勢下降,第三世界新興力量會追上。中美較量需要時間,短期對中國看似有壓力,長期西方壓力可能更大。
我認為中美較量要直接對碰,知道自己的定位,找到位置後,矛盾才有機會減少。
香港如何取捨,除了混進大局外,要否有一些現實主義、精英主義、個人主義,是我們自己的取捨,決定香港的命運。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發展前景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