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6:01:5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樂韻悠揚大灣區

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相信一般人只會想到政治經濟領域。可有想過,區內音樂發展其實已在萌芽?

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其實已提及過「共建人文灣區」。當中包含了「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及「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發展方向。透過彼此合作,期望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論音樂發展,香港流行曲膾炙人口,無數作品已成為香港內外華人的集體回憶固然不在話下。即使在嚴肅音樂領域,華洋薈萃的香港早已吸引到不少世界著名音樂家與樂團來港獻技。這多年的經歷,足堪成為日後大灣區音樂發展之鑑。至於樂團方面,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及香港小交響樂團均譽滿藝壇。其中香港小交響樂團今年更是適逢改組後的20周年,剛舉行過亞洲巡演,甚獲好評。

了解觀眾 因材施樂

今年,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行將卸任。執指揮棒16載,葉氏推廣古典音樂不遺餘力,亦曾帶領樂團走訪世界各地。當然,內地以至部分大灣區城市,亦曾飄蕩過其棒下樂音。然而葉詠詩指,在其他地方廣受好評的音樂演出,也不代表可以在任何地方照樣搬演如儀。她舉例,今年巡演其中一套節目來自史達拉汶斯基的作品,在香港上演過兩趟,也曾在上海世博期間帶到了當地。她說,當時觀眾反應兩極:欣賞的認為夠創新,不欣賞的覺得為何將樂曲改頭換面得那麼厲害。所以她的心得是,必須了解當地觀眾的口味、程度與接受能力,方選擇合適的作品去演出。「不是說他們喜歡甚麼就故意遷就,但也不能離他們太遠,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她說道。

廿載改變 翻天覆地

她憶述,自己早在1984年已初嚐與廣州樂團合作。她說自己當年在美國還未完成學業,純粹是暑假回港碰巧遇着機會。那些年的內地樂團,與今天自是不能同日而語—場地條件差,樂團成員水準參差,且因為文革關係久未接觸西方作品。「同一首樂曲,倫敦的交響樂團排練半天就可以,但那次我好像排練了十天。」她聽到滾瓜爛熟的貝多芬、莫扎特,對內地樂手來說都是新鮮事物。

至於聽眾更是不在話下,演奏時「熱鬧」非常,吃花生、開汽水的嘈雜聲音不絕於耳,應有禮儀欠奉。可幸,葉詠詩亦讚揚當時的內地樂團雖然能力有限,但卻認真無比,非常有心把演出做好。但她亦指,基於不同習慣,內地樂團的成長過程亦充滿阻力。例如曾經因為沒有外匯,他們無法購買樂譜,更不曉得樂譜具有版權,不能隨便複印的概念。這一切,葉詠詩指在過去合作,例如擔任廣州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時都要多費唇舌曉之以理。

不過後來,葉詠詩指多得非常支持藝術的原廣東省副省長李蘭芳,在退休之前堅持向藝團撥予充足經費,廣州交響樂團方得以有條件發展。除此以外,李氏更留下一塊好地予樂團創建會址,建立大樓,現時廣州最好的星海音樂廳亦在其旁。本着這樣的條件,廣州交響樂團發展步伐如像內地經濟發展那般一日千里。她甚至指,不少現在香港小交響樂團請不起的藝術家,廣州交響樂團也能請得到了。

文化硬件 日趨精良

至於大灣區的其他城市,葉詠詩坦然以前的條件當然非常一般。例如深圳,在20年前都只能在一些舊式劇場演出;在東莞,就更加只能在戲院拿走銀幕,配上咪高峰權充演出場地;在中山、珠海情況也是類似。時至今天,場地水準雖仍以廣州最令她滿意。但在其餘城市的情況已大為改善,例如佛山已經有大型的演出場地。音響方面或許未臻國際水準,但如東莞的玉蘭大劇院,單是建築特色其實已值得欣賞。

葉詠詩坦言,目前赴內地演出仍不無困難,因為彼此想法各異,制度上亦有所掣肘。然而她也認為內地的藝術家和行政人員適應力強,學習能力亦高,所以總體來說進步仍然很快。身為藝術家,自有責任多認識周遭環境,加強對外接觸,達致藝術交流與成長。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