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跟大家簡略介紹了伊森海姆祭壇畫的社會背景與功能,跟三層畫面的大約內容。因每一層畫面豐富,今天跟大家逐層細看這一組《日耳曼的西斯汀教堂》畫。
極刑肉體的痛 絕望悲憤的慟
第一層中心畫描繪了耶穌受刑。跟前人的表達方法不同,畫家選擇不畫士兵,不畫兩旁十字架上的大盜,畫面精煉突出幾個主要人物。同樣的跟前人不同,畫家選擇在晚上時間描繪「耶穌受刑」,背景像荒原似的沒有建築,沒有甚麼植物,突出了耶穌與十字架。那個十字架畫的立體非常,好像從畫面突出,逼在觀者面前,你不得不看。耶穌的身體重量把十字架也好像弄得從兩旁彎下(圖1)。祂瘦骨嶙峋的身體全身刺滿荊棘,已經死去的肢體變得灰綠色,血巴啦巴啦的從胸前的傷口傾瀉而出。戴着荊棘刺冠的頭無力的往下垂,嘴唇已經發白了(圖2)。最驚心動魄的是那雙被釘子牢牢釘在架上的雙手(圖3),長長的五指張開,扭曲的好像雞爪,觀者好像可以看到每一隻手指在痛苦地掙扎。十指痛歸心啊!兩隻手掌都被釘着,承受着整個身體往下沉的重量,往下的拉扯,身體愈往下沉,手掌愈痛。同樣的兩隻腳也被釘着(圖4),但釘得太牢了,沒有什麼轉動的餘地,雙腳服從的互相緊貼,只看到釘着的傷口,血汨汨的往下流……我們好像聽到微弱的的呼喊「痛啊!」,但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想像,耶穌已經無力呼喊了。
整個畫面是無聲的一片死寂。畫面左面的聖母瑪利亞已經昏厥過去,只靠旁邊的使徒若翰扶着才不致倒下。跪在十字架前的抹大拉的瑪利亞高舉緊握的雙手抬頭望着耶穌(圖5、6),發出無聲的控訴,她感到空前的絕望,心底的悲愴,好像在喉嚨卡住了,發不出聲音。
這些恐怖和變形扭歪的臉,斑斑的血痕,描繪細緻豐富的衣紋(圖2、5)和肉體(圖2、3、4)在視覺和情感上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衝擊。但對患有「聖安當之火」前來求救的病人,這些肉體的痛苦,心底的悲傷,恐怖的絕望,是何其熟識啊!就連布滿耶穌全身的一點一點的刺痛,也跟他們全身火燒似的痛楚一樣。
畫面右面施洗者若翰拿着《聖經》(圖7),畫家用拉丁文在他口邊寫出「祂該興盛,我該衰微」(註1)代表他的說話。歷史時序施洗若翰早在耶穌受刑前已去世,本不可能此時出現。這裏他以最後一位預告救主來臨的先知身份,提醒觀者,這一切都是上主的安排,人類一切的苦難都因耶穌十字架受刑而得到救贖,施洗若翰旁邊的羔羊代表基督,祂獻祭的血流進聖杯。施洗者若翰的冷靜提醒,平衡了畫面左面極端的情感與哀働。
留意畫家很仔細的花了大量精力描繪不同的手部動作,耶穌因極度痛苦而抽搐的雙手(圖3),抹大拉的瑪利亞緊握雙手的控訴(圖6),聖母瑪利亞悲慟的兩手互搓(圖1),與施洗若翰冷靜的用手指出耶穌的苦難是世人的救贖(圖7)。這些細節是表達畫面感情的重要元素。
在抹大拉的瑪利亞身旁的白色藥罐上,畫家用不規則花紋畫出自己的署名和1515年的日期(圖5)。
哥德式戲劇感 平衡和諧的美
雖然近觀耶穌的身體是這麼的讓人望而生怖,一點也沒有美的感覺,但他高舉的雙手與十字架形成一個等腰倒三角形,十字架也是兩邊對稱,左右兩旁的人物型態與十字架的頂部橫樑又形成一個對等的倒三角形。整個畫面有一種和諧穩定寧靜之美(圖1)。
這時意大利已經步入文藝復興全盛期(High Renaissance,達文西與拉斐爾還在世),畫家仍採用哥德式(Gothic)華麗而戲劇性的風格來表達這些強烈的情感。從其他方面看出畫家其實已經掌握了透視技巧,可以把畫面畫的非常立體而非扁平,但仍決定保留中古時代以人物重要性來決定人物所佔面積大少的表達手法,突出耶穌的身體最大而抹大拉的瑪利亞體型最少,這可能是出於宗教理由,這幅畫主要扮演對觀者教化感染與疏導情感的作用,耶穌是最重要的主角,以此為先決考慮。
雖然描繪耶穌的身體手法非常寫實(雖有說是誇張,我個人認為是寫實),其他手法屬哥德式居多,在格呂內華德之前從沒有一位畫家如此真實地揭示苦難的恐怖,同時又不失對靈魂得救的信心,故此畫普遍被認為是德國畫派哥德式畫風的最高代表作。
在中心畫兩旁,左側畫了聖西巴斯善(圖8, Saint Sebastian,註2)因萬箭穿身而不死,是中世紀保護人民不受瘟疫之苦之聖人。右側畫的是聖安當(圖9,St Anthony,註3),安當派修會的創辦人,這畫身處聖安當修院教堂,當然得紀念他。他手持標記T型手杖,代表 Tau Cross,也稱聖安當十字。聖安當同時也是醫治皮膚病的聖人,因時人使用豬皮來醫治皮膚感染,故常會帶着一隻小豬在畫作出現,在此祭壇畫第三層中間的雕像裏可以看到。
歡欣喜慶 華貴奇幻
第二層的畫面跟第一層完全不同,是一片歡欣喜慶,榮耀歌頌的場面。把觀者第一層悲苦的心情往上提升,讓他們抱持積極充滿希望的心,「我的病是有得救的,就是因此病而死,死後還是會得到救贖」。
左側畫「聖母領報」(Annunciation),大天使加百列(Gabriel)告訴聖母她將誕下救主耶穌。中心畫「聖母子與天使」(Madonna and Child with Angels)畫面右面聖母開心的抱着小耶穌,左面諸天使奏樂歌唱慶賀;右側畫描繪「耶穌復活」。由左到右顯示耶穌的一生。
第一層畫風寫實,用色灰暗,整體感覺深沉壓抑。第二層畫風變得奇幻,人物造型與場景都設計的充滿想像力,用色大膽,明亮多變。整體感覺歡欣鼓舞。
男女天使 綠色永生
第一層中心畫在野外,沒看到什麼建築。第二層好像作補償似的,左側畫「聖母領報」與中心畫「天使奏樂圖」,都畫了大量非常華麗,充滿細節的哥德式建築。畫中的天使可不像我們現在習慣了的美女天使。在16世紀初期這幅畫的年代,沒有明確指引天使該是男是女。中古時期認為天主以自己形象創造天使,因此所有天使都該是男的──根據《聖經》,聖母領報的大天使加百列與最後審判時持天秤的大天使米高(Michael)都是男的。到了16世紀初期,開始接受天使可男可女,米高安哲羅喜歡把天使畫成男的,德國的杜勒(Albrecht Durer)與威尼斯的提香(Titian)喜歡把她們畫成是女的。這裏畫家非常「政治正確」,把一些天使畫的比較像男的,一些畫的比較像女的。最特別的是拉提琴的天使後面,貼牆站了一位全身皮膚與羽毛皆是綠色的天使(圖12),有說在16世紀初,綠色是天堂的顏色,代表永生。也有說這位天使其實是後來被逐出天堂而變成魔鬼的路西法(Lucifer)。他的出現預告了第三層右側畫面故事「聖安當的誘惑」。
右側的耶穌升天,畫面顏色與耶穌這位人物都畫的非常神奇虛幻。在午夜裏升起一個碩大無朋金橙色的太陽,圍了一圈淡藍色的光環。把整個耶穌上半身籠罩着,耶穌的身體好像散發出金光,色澤變得透明如陽光穿過教堂的彩色玻璃。祂的樣子在強光中好像變了另外一個形狀,變得不像一個凡人,他高舉雙手,給大家看到他手掌被釘的血紅的傷口,證明他是死去的耶穌,而他復活了。他的復活證明了他不是人而是神的地位,建立了神救世人的最主要宗教命題。因為他是神,他有大能,在這裏他的樣子也畫的讓人有點害怕敬畏。這裏好像把耶穌復活與變容(Transfiguration,註4)的情景結合在一起了。畫面下部的守衛都被強光照的睜不開眼,同時被耶穌的容貌嚇的魂不附體,後面的士兵甚至嚇得向耶穌下跪(圖14)。這個全身盔甲的士兵動作畫的非常生動,如果把他從畫裏抽出來獨立觀看,會以為是現代美式足球員在救球時身體正往前倒的情狀呢!
下星期與大家細看第三層,介紹畫家生平,同時討論這組祭壇畫對後世政治文化與藝術的影響。
註1:「祂該興盛,我該衰微。」〈約翰福音〉。”He must increase, but I must decrease.” St John’s Gospel 3:30 。拉丁文 “illum oportet crescere me autem minui”
註2:聖西巴斯善(Saint Sebastian),三世紀聖人,因信奉天主教而受箭刑,雖萬箭穿身而不死,後被棒打致死殉道。中世紀時被尊為守護瘟疫病人的聖人。
註3:聖安當(St Anthony):因有很多名叫安東尼的聖人,聖安當常被稱為「聖人大安東尼」。三世紀聖人,生於埃及,雙親過世後,捐出所有財產給窮人,自己跑到尼羅河與紅海中間沙漠作隱士苦修,只渴水吃麵包和鹽維生。後應前來向他問道的苦修士要求,將他們組織起來一起修行,被認為是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與基督教)修道院的創始人。
註4:基督變容(transfiguration):耶穌在山上把自己神的面貌呈現給三位使徒,整個身體裹在耀眼的亮光中,來證明祂是神不是人。先知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在耶穌兩旁並與耶稣談話。其後一把從天而來的聲音呼喚耶穌為兒子。
伊森海姆祭壇畫四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