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使用資訊科技策略的課堂應考慮什麼因素,如果能做到所有要點,也許會有一定難度,但只要以這些要點為目標,就能夠達到更理想的學習效果。
教學環境
這課節會否需要轉用課室以外的特別室,還是可以在日常課堂操作?有些學校為使整個單元具連貫性,教師表達和資訊科技能力有不同,會安排多於一班或同級同時進行電子教學,這模式適合同儕觀課及課堂研究。這些課堂需要的人手和支援可能較多,課室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另外在一般課堂中,教師能否一人操控整個課堂呢?還是需要人手支援?最理想的當然是教師最終能夠處理整個課堂運作,支援人員則主要在事前準備上作工夫。否則,學校需要有一個清晰政策如何安排合適人員支援,有時可能是技術支援,也可以教學助理或老師協助。
使用資訊科技策略後的專注度和紀律
運用資訊科技並非單一策略,可以配合分組合作學習、翻轉教室、專題研習等不同學習模式進行。在使用前,很實在的問題是教師是否對學生反應已有所預計,有些老師會擔心運用資訊科技會令學生容易不專心或不守秩序,因而不敢嘗試。有的則透過依賴監控軟件來控制學生學習進度,這固然可以,但並非最理想的做法。其實最重要的是日常課室常規是否完善?有沒有既定的奬勵機制?假如在平日課堂教學能有良好的秩序,在使用其他的策略時只要多作考慮和預計,學生紀律是沒大問題的。有些學校的電腦課也有特定一致的紀律和口訣,這也可以考慮。
至於專注度則要看教學設計的焦點和實際操作時的複雜性。曾試過有同工在使用過程要求學生即時在互聯網上搜尋資料,於是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找不知是否有用的資料,也未能返否課堂核心。於是在下一課時,老師便提供幾個重點的網址,並修訂工作紙,集中處理焦點問題,讓學生得以不用在畫面上跳來跳去找尋容易令人迷失的資訊。
教師與學生對資訊科技的操作熟練程度
假如教師對技術上不太熟練而又希望嘗試的話,自然是先由較熟練的同事在課堂上試用,自己觀摩後再為調節較為理想。如是初次運用,也最好邀請資深或其他同儕支援,同時協助觀察學生反應及學習效能,這比純粹技術人員支援來得更為實用有效。另外事前的準備可說是非常重要,在家中試用和學校使用也有所不同,軟件版面是否一進入即可輕易找到,還是眼花繚亂要學生自行尋找?學生是否每次先登入平台才能使用?如使用平板電腦是否一人一機?機號配定個別學生還是隨機編配?學生方面,如果學生對有關技術操作也不太掌握,就可能先用一兩節時間練習一下才能進入正式課堂。
針對教學目標或學習難點
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時候,是希望達至什麼科本教學目標或是刻意為解決某個學習難點而鋪路?如果因為某個特定的課題而選擇運用資訊科技,那是最好的理由。例如數學科中有關圖形與空間的課題時,就很適合運用平板電腦讓學生留意圖形改變與其他因素轉變的關係,又例如有中文科老師利用VR(虛擬實境)來讓學生選取不同地方,進行多元的步移法寫作。這些例子,都能夠呼應科本課題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問,學生經歷這一課堂後,是否學得更快捷?更深入?更廣闊?更牢固?更積極?
學生互動溝通與表達
資訊科技走到如今,我們常常會說溝通是方便了,但人際關係卻疏離了。在學校運用資訊科技,也必須要留意學生的互動,還有師生的互動是增多還是減少了?有沒有因為科技而阻隔了彼此表達的機會?例如:學生分組討論,將結果輸入雲端,老師一口氣可整合各組不同意見或工作結果展示於螢光幕上,然後老師即時提問同學對各組報告有什麼意見及回應。這有別於以往當分組討論後,要逐組匯報,一組一次地讓其他學生知道討論結果,再提問其他同學意見。故此,如能安排適當的自學自習,配合互動,那就能提升整個學習效果。
曾看過一些課堂,一整課裏學生只是自己各自擁有一部裝置,然後整個課堂很靜的開始、進行、完結,學生將自己的結果放上公共平台,也可同時看見別人成果,給予意見,他們確實是有交流,效率也高,也達到教學目標,但在彼此相見的情況底下,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對話和接觸也十分重要,否則也不用一同在同一個空間學習了。因此,在互動上,我們也需要留意學生溝通會否鬆散疏離還是緊密高效了?口語、書面語的表達機會是否增多了?有沒有足夠的同儕協作?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評估促進學習及知識管理
在進行課堂時,現在還需要在學習中有評估元素,以致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強弱處及學習難點,從而即時回饋。因此,在設計充滿趣味的電子學習課堂時,請不忘加入足夠的評估空間,現時有不少老師都會運用Kahoot或相關軟件作為簡單的鞏固評估工具,或是在小活動中間加插其中,帶起良性競爭氣氛,這也是很好的做法。另外就是學生的電子習作儲存、繳交及修訂的問題。在以往的日子,電腦課的功課就存在學校伺服器,學生只能在校使用。現在透過雲端如Google Classroom等網上平台,學生可以在家中繼續修改作品,老師也可以更有系統的把資源、教材更好的分派。因此,批改或如何管理這些課業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是獨立的一個課堂?還是具連續性的?學生能否再次於下次使用或參考他人的作品後加以改良修訂?如何有一個良好的知識管理系統方便展示、記錄、遞交、儲存、評鑑、分享、修訂及延續?
自學策略
當習慣使用電子學習策略時,就能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參與更多,故此能否進深地讓學生進行自學就是進階的部署,例如同一的學習策略會否重用並深化?是否可以在家中進行多些資料搜集或電子備課?能否進入「翻轉教室」的模式?讓學生回到學校以解難為目標,共同達成分組研習目的。
總結
說了那麼多,最後還是要重提一下﹕不要為用IT而IT,而運用後教師也要要求自己不只停留在學習動機提升上面,更要提高學習效能;設定好學習目標而不失卻科本要務和特色;配合共同備課或課研;選取電子資源時也要作轉化、剪栽;建立學生、師生及教師之間的交流平台,以便分享及保存。而最後,也要訓練學生懂得綜合和辨別資訊真假的能力,這樣才能為21世紀的學習少年。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