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二十年 換了人間
兩星期跟大家介紹米高安哲羅西斯汀教堂天花畫的具體內容,《創世紀》的精簡構圖,立體畫法,雕塑一樣的人體與戲劇性效果,反映當時積極樂觀的社會氛圍,時維1508-1512年。20多年後,來到1534年,藝術家再獲委任,描繪西斯汀教堂祭壇壁畫,主題為最後審判(圖1)。但這時的羅馬、教會和藝術家,已經跟20多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本篇讓我們簡略探討一下當時意大利地區與羅馬天主教及教皇的歷史背景。
米高安哲羅(以下簡稱米氏)高壽88歲,歷經10多位教皇(註1),多件作品受教皇與主教之託而創製。他的藝術生涯,跟羅馬天主教教廷有很大關係。他的一生,見證了可說是羅馬教廷的極盛和最低落的時刻。
1508年指派他為西斯汀教堂天花繪畫的是教皇猶利二世(Pope Julius II)(註2),1534年臨終前幾天還特別邀請他繪製《最後審判》的,是克勉七世(Clement VII)。前者在位時指點江山,叱咤風雲;後者卻險些命喪黃泉,以後只得聽命於人。兩位中間的教皇良十世(Leo X)治下出現了馬丁路德引發的新教運動(1517年),對羅馬天主教產生極大衝擊,天主教由此分裂。而這個衝擊,某程度是由教皇猶利二世引發的。
猶利勇武 權傾一時
教皇猶利二世1503年即位,1513年去世,在位10年,有「政治教皇」之稱,是史上威權最高的教皇之一。任教皇前當過統帥,指揮過遠征軍,仰慕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故以Julius為名,創立教廷瑞士衛隊,並多次積極使用武力擴張教皇領地。1506年在他治下,正式批准西班牙與葡萄牙二分天下的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以後西葡兩國各向西東兩方發展商貿殖民,河水不犯井水,停止爭鬥,同時開展新世界的傳道使命。猶利二世用武之餘熱愛藝術,任用米高安哲羅與拉斐爾,策劃重建聖伯多祿大教堂。大幅售賣「贖罪券」(Indulgences,註3),以資助這些工程。
猶利二世接班人良十世(Leo X, 1513-21)來自麥迪奇家族,本是富家子弟,當上教皇更認為是天主賞給他的一個肥缺,變本加厲的過着豪奢的生活,加大力度推廣贖罪券,引發了馬丁路德在德國提出宗教改革運動(1517年10月),天主教最終分裂,新教(Protestantism)成立。唯其在位時,新教對天主教與教廷的影響還未完全浮現,即於1521年去世。亞德六世(Adrian VI)繼位,惜在位21個月去世。
教皇克勉七世(Clement VII)1523年繼位(1534年去世),同樣來自麥迪奇家族,可惜沒有他表兄良十世那麼受天主眷顧,險命喪外國士兵之手。
當時義大利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各小城邦獨立運作,為了利益經常爭鬥,打不過時還會向歐洲大國求緩(註4)。文藝復興權威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註5)就說「義大利的男子都被逼選擇做一把錘子或一個鐵砧」。可以看出當時的意大利,不光是詩歌玫瑰與醇酒,多的是刀劍弓箭與長矛。
羅馬浩劫 克勉低眉
教皇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領主,擁有羅馬及周邊地區、意大利中部、東部及東北部大量土地,金權俱大。北方歐洲諸國,一直對意大利這塊肥肉虎視眈眈,都想來這只靴子插上一腳。16世紀時主要壓力來自西班牙與法國。歷任教皇經常拉一派打一派的透過高超的平衡術來保護教廷與領地,甚至增長自己的勢力。時而拉攏西班牙,時而偏向法國。教宗克勉七世即位後,感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註6)查理五世(Charles V 註7)有稱霸義大利與欺壓教廷的野心,決定與法國結盟。激怒了查理五世。1527年4月中旬派軍南下攻打意大利,一舉擊敗北部與教皇結盟的法軍,卻沒錢付糧餉。3萬多名士兵譁變,認定羅馬既富裕又容易得手,決定南奔羅馬。其中包括西班牙士兵,少數意大利士兵與大量日耳曼僱傭兵,後者多為新教徒(1517年馬丁路德發佈他的「95條論綱」至此已差不多10年),對羅馬教廷向有不滿,有些甚至認為教皇是「敵基督」(Antichrist 註8),企圖攻佔羅馬這個天主教首都,把教皇拉下馬。他們沿途大肆搶掠,5月5日抵達羅馬。
羅馬兵臨城下,守軍僅5,000民兵與教宗的189名瑞士僱傭衛隊,當然不敵這麼龐大這麼狂亂的一群流氓。在瑞士衛隊拼死保護之下,教皇得以經秘密通道逃往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 Angelo),最後147名衛隊英勇犧牲,僅42名生還。
教皇幸保一命,其他羅馬人卻難逃一劫。已經失控的士兵在羅馬大肆破壞,殺人放火,姦淫擄掠,嚴刑拷打,逼迫有錢人說出藏金之所,神職人員也無一倖免,羅馬陷入一片恐懼,事後生還者形容當時景象比地獄還要可怕。最後教皇於6月6日投降,交出大量贖金,譁變士兵才同意釋放教皇,被俘的神職人員與羅馬人。事後統計,最少6000至12000羅馬人死於這場蹂躪,因大量屍體未能迅速掩埋引發瘟疫,更多譁變士兵與羅馬人病亡。加上很多可以逃走的都離開了,嚴重的有說羅馬人口因此一劫,由55000最後變得只有1萬多人,剩下不到20%。史稱1527年羅馬之劫(Sack of Rome 1527,註9)。
查理五世在西班牙聽到羅馬被攻陷,很高興教皇被他圍困了,但聽到劫掠的殘暴情形後亦大為震驚,完全否認自己對這些行為的責任,卻乘人之危,脅逼教皇簽訂非常不公的和約,支付查理五世的洗劫大軍鉅額金錢,並割讓大量教廷領地。其他意大利城邦也趁火打劫,分別奪取鄰近教廷領地,教廷疲弱也沒能阻止。翡冷翠人聽到麥迪奇家族的教皇受困,損失大量資金,也乘機叛變,趕走麥迪奇家族,重建真正共和。1527年整個義大利翻天覆地,死傷遍野,亂成一片。
文藝復興 戛然而止
這起事件,也帶來歐洲文化史上最嚴重的慘劇。羅馬從此失去了歐洲文藝復興的領軍地位,文藝復興走到最盛,一下子戛然而止。教廷缺錢,沒能繼續大量支持藝術創作與建築。無數傑出學者與藝術家被殺害,能存活下來的生活也無以為繼,很多跑到其他城市,威尼斯慢慢由此壯大,成為意大利藝術中心。10年後意大利藝術史家瓦薩里(Vasari)做了一個羅馬藝術家的調查,結論是:「(1527年的)暴力,讓精緻的靈魂墮落,並忘記人生的主要目標。」藝術史家多把1527定為文藝復興全盛期(High Renaissance)的終結年。
在宗教上,1527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此,教皇克勉七世對查理五世不敢有任何違抗,包括宗教改革。1533年英國國皇亨利八世(Henry VIII)為了有子繼位要與第一任皇后離婚,但這位皇后來自西班牙(Catherine of Aragon),是查理五世的親姑姑,克勉七世忌憚查理五世,遲遲不敢批准英皇的離婚請求。亨利八世憤而脫教,創立英國教會,改行新教,自任教會之首,從此教會聽令於他,他愛離婚就離婚,愛娶誰就娶誰,不用教皇批准。天主教在英國陷落,新教發展如虎添翼。
一路以來,教皇大多來自貴族或富裕家族,很多本來不是神父,對教義要求不太嚴謹,對教徒生活管束也比較寬鬆。但查理五世跟他的兒子繼任人菲利浦二世(Philip II)都是非常嚴謹遵守傳統的天主教徒,尤其現在要抵抗新教,逼着教皇跟他們在西班牙一樣,在義大利大力推行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譴責打壓一切異端行為,對受審者施刑,沒收財產,甚至監禁。這些極端保守的宗教行為,嚴重打擊文藝發展。
文藝復興本為復興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的一個運動,再現天主教誕生前已有的古典神話,發揚注重人性,鼓吹自由,鼓勵自我發展的人文主義,因此波提且利差不多全裸的維納斯,米高安哲羅全裸的大衛像與亞當才可出現。惟1527年後,有識之士因宗教裁判所都不敢多研究「異端」古籍,只可閱讀天主教有關文獻。不再好像1527年前可以自由書寫或者談論新思維。有錢階層都不敢訂製帶有人文色彩的藝術創作。藝術發展受到嚴重窒礙。
一代大師 匿藏密室
猶幸米高安哲羅在1527年5月身處翡冷翠,因此逃過羅馬之劫。但最後也要匿藏在一個只有7米乘2米的地下室多月。他要躲避什麼呢?
上文提到1527年翡冷翠人趕走麥迪奇家族,重建共和。1530年克勉七世與查理五世達成協議,教皇為查理五世正式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國皇兼意大利國王(King of Italy)。交換條件是查理五世為克勉七世的麥迪奇家族出兵,奪回翡冷翠。
翡冷翠人民努力抵禦查理五世大軍,米高安哲羅站在共和人民那一邊,為翡冷翠加固城牆。惜最後共和不敵大軍,麥迪奇家族離開三年多後於1531年重掌翡冷翠政權,並將共和改為世襲君主制。米氏恐怕受到懲罰,逼得躲起來。他可能相信最接近敵人的地方是最安全的,竟然躲在麥迪奇家族教堂的地下室多月。最後麥迪奇家族宣布赦免他,米高安哲羅才敢重見天日。後人在1975年時發現這個小密室,牆上用粉筆畫滿了人像素描。(註10,圖2-5)
克勉七世其實寬懷大量,不單赦免了米氏,在臨終之際,還聘用他為西斯汀教堂繪畫《最後審判》祭壇壁畫,雖教皇本人生前未能看到畫作的完成,後人因此得以在同一大殿裏,比較藝術家兩種迥然不同的畫風,反映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心態,當時意大利世道與時代精神(zeitgeist)的逆轉。
讓我們下星期一起細看《最後審判》這一幅壁畫。
註1:有幾位教皇在任幾個月即去世。
註2:所有教皇中文名稱參照香港天主教歷任教宗列表的官方翻譯。參考連結
註3:天主教於十字軍東征時開始贖罪券(Indulgences)這一個概念,簡單來說,教徒花錢便能贖罪,慢慢演變成教會主要建築的資金來源,把大赦淪為斂財工具。
註4:意大利邦國的形成與發展,請參照本欄2019-3-28日〈聖羅曼諾戰役〉一文。
註5: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hardt)文化藝術史學家,1860年出版以德文寫成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 En Versuch),記述從13世紀下半葉至16世紀中葉義大利文化發展情況,是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權威著作。
註6: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少數選帝侯(electors,普遍翻譯為「選舉人」)從天主教國家元首中選出,再由教皇加冕確認。選出的皇帝理論上是所有天主教國家皇帝之首,比其他皇帝高一級,實際最終還是要看他個人軍事與政治實力。做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要致力保衛天主教。
註7:查理五世(Charles V, 1500-1558),1506年先從父親那邊繼承了奧地利哈斯堡皇朝的土地與皇位,10年後(1516)又從母親那裏繼承了西班牙皇位,在西班牙被稱為卡洛斯一世(Carlos I)。1519年擊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為自己添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全盛時治下領土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北義大利、南義大利(包括西西里、那不勒斯、薩汀尼亞)及西班牙。因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擴張,是史上第一個被稱為「日不落皇朝」的皇帝,權傾一時。
註8:敵基督(Antichrist),是假冒基督身份,卻暗地裏意圖逼害真基督或與其敵對的人。各書寫《聖經》的聖徒中只聖若望使用「敵基督者」一詞。敵基督者說謊,欺騙人,一心要破壞信徒跟基督和天主的關係。
註9:羅馬歷史悠久,曾多次受劫,故需標明是1527年羅馬之劫。
註10: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米高安哲羅專家華勒斯(William Wallace)對米高安哲羅藏匿此密室之說有保留,認為以藝術家之地位,應有人願意收留,無需關在小小地下室多月。此外,他也認為這些圖畫的年代較早,應是1520年代興建上方的新祭衣間時,米高安哲羅與助手繪畫的。有一些出自藝術家之手,其他可能是工人練習或者構思時畫的。
西斯汀教堂天花畫五之三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