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an 23 2025 09:57:0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第二次權力移交

如將中資在港商業活動簡單解釋或定性為走資,那就太低估內地及本港監管互動與默契,事實上,最想外逃的一群內地資金早已落戶歐美澳紐加、甚或新加坡,觀乎近年市場怪現象,某程度是第二次權力移交的象徵吧!
封面圖片:祖國對港有主權、但仍沒有既定要有實際擁有權、話事權。民心未回歸,但錢可解決太多問題,於是索性買起整個香港。
 
80年代,華資對怡和、置地虎視眈眈,為的是英資洋行股旗下大批優質資產,尤其是中環核心區大量一線商廈。華資對怡置系來意不善,最後迫使凱薩克家族完全撤銷在港上市地位,實行主要資產在香港,總部也在港,但上市地位僅限於倫敦及新加坡。魯平當年對怡和示好,回歸前主動提及,要回來完全無任歡迎,前怡和大班文禮信更曾聘財務顧問研究怡置互控拆鈎,一度醞釀過強勢回歸,結果凱薩克家族不但毫不心動,反而怒炒大班。 
 

用錢買起整個香港

 
歷史韻律自會重複,上世紀70、80年代冒起的一眾本港華資,近年被中資步步進逼,反過來怡和主事人對優質資產只持有,不沽出宗旨,整個中環某程度因怡和而有幸力保不失。中環標誌着本港商業的心臟,得中環才得香港,但觀乎中資出價之進取,利之所在難以抵擋誘惑者,再者中環填海區還有很多項目招標,祖國染指中區僅是時間問題。也許死守中環最後一大堡壘的就是84年最早為香港前途投下最不信任一票的怡和,若怡和系中環組合最終也守不着銀彈攻勢,中環就到正式染紅之時。 
 
可能在一國兩制大前提下,要展示鄧小平偉大構想的成功,祖國對港有主權、但仍沒有既定要有實際擁有權、話事權。民心未回歸,但錢可解決太多問題,於是索性買起整個香港。電訊頻譜要預留給中資、中環填海要留個軍事碼頭、國家資金由掃單位、整幢買入、繼而大手買地皮、亦有大批聰明人甘願為中資企業賣命,造殼造到市場一片混濁,上市不足兩年控股權已可易手、上市前已有中資背景認頭的「殼花」更不在少數,創業板屢創神話,上市後股價有如狂野極速、飆至天高亦旨在維持高市值,方便日後易主時注入資產。 
 
如將中資在港商業活動簡單解釋或定性為走資,那就太低估內地及本港監管互動與默契,事實上,最想外逃的一群內地資金早已落戶歐美澳紐加、甚或新加坡,觀乎近年市場怪現象,某程度是第二次權力移交的象徵吧! 
 
有時港人或過分天真清高,以為中資在港活動及加強兩地市場融合有助提升內地國際視野及加快內地與國際接軌,這本質上是自欺欺人。人民幣衰極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港元查實連地區貨幣亦不如,中國市場動盪,可以有能力拖延聯儲局加息時間,香港又可以嗎?沒有內地市場誘因及中國企業供應,港股在區內或只是中游分子。遊戲規則在變,大執位已形成,錢只會令無數抗拒變服從,在商業世界,你買我賣,根本毫無平衡,中資主導亦已不再局限於香港。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