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在2019年發表最新一期《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WHR 2019),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結果,是在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幸福感(或生活滿意度)排名第76位,遠低於台灣(第25位)及新加坡(第34位)等地區(註1)。《世界幸福報告》的調查對象為15歲或以上的人口,故反映的是青少年由高中階段至成人階段的幸福狀況。至於由小學至初中階段的香港青少年,他們是否幸福呢?有什麼因素有助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呢?
幸福感隨年齡下降
就以上問題,本中心以2018年「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HBSC)」及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及比較。HBSC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域辦事處統籌的跨國研究,現時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在2017/18年,本中心與香港亞太研究所青年研究中心合辦HBSC預試,邀請合共2711名11歲(小五)、13歲(中一)及15歲(中三)學生參加。而PISA 2015的調查對象是15歲學童(中四為主),共有5359名學生參加。
HBSC及PISA 2015的學生問卷均採用了「坎特里爾階梯(Cantril ladder)」量表;量表由11點組成,評估受訪者對自己目前生活的滿意度:0分代表最差的生活狀況;10分代表最好的生活狀況。而《世界幸福報告》亦沿用「坎特里爾階梯」量表,故此可與HBSC及PISA 2015的評分作比較(註2)。圖一顯示由三項研究所得出香港整體人口及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
從圖一可見,學童由青少年成長至成人階段,其生活滿意度持續下降,其中最大的跌幅,出現在11歲至13歲(由小學升上初中),以及15歲至15歲以上(由高中至成年)的階段(跌幅約1分)。事實上,生活滿意度隨年齡下降,並非香港獨有的現象。《世界幸福報告2015》的分析顯示,全球人口的生活滿意度由15歲起持續下降至50歲(註3)。隨着步入成年階段,面對人生歷程中種種的轉變和挑戰(例如投身工作、經濟獨立等),這種下降的趨勢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有什麼因素有助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能為他們帶來正面的生活感受?
家庭及學校支援與幸福感的關係
《世界幸福報告》以六種因素來解釋人民的生活滿意度,當中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支援、預期健康壽命、生活選擇自由度、對社會的慷慨程度,以及人民對貪腐的印象。其中社會支援(social support)由一項是非題量度:「當你遇見困難時,你是否有隨時可以依靠的親人或朋友?」2019年的報告結果顯示,社會支援對於人民的生活滿意度有正面而顯著的影響:社會支援每增加10%,整體人口的生活滿意度便提升0.24分,這相當於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兩倍才達到的生活滿意度增幅。由此看來,社會支援對於提升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
我們從HBSC及PISA 2015所得的研究結果,亦印證了以上的觀點。HBSC量度社會支援的四個範疇:家庭支援、教師支援、同學支援及朋友支援,比《世界幸福報告》採用的單一題項更為全面。家庭支援及朋友支援分別由四個題項組成,家庭支援的例子有:「我可以從我的家人身上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我的家人願意幫助我做決定」;朋友支援的例子有:「我有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的朋友」、「我可以和我的朋友訴說我所遇到的難題」。
教師支援及同學支援則分別由三個題項組成,教師支援的例子有:「我覺得我的老師接納我」、「我很信任我的老師」;而同學支援的例子有:「我班上的同學喜歡共同相處」、「其他同學都接納我」。
註1:Helliwell, J., Layard, R., & Sachs, J. (2019).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 New Y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擷取自: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ed/2019/
註2:《世界幸福報告2019》所顯示的生活滿意度是2016至2018年的平均值。報告亦發現由2005-2008至2016-2018年,香港整體人口的生活滿意度並無顯著變化。
註3:Helliwell, J., Layard, R., & Sachs, J. (Eds.) (2015).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5. New Y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擷取自: 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ed/2015/
香港整體人口及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二之一
!doctype>